來源: 中國科技網 作者: 張義民
決策視野
有人提出:高等學校等研究機構的科研成果,企業不了解或不能適用;企業需要的研發技術,高等學校等研究機構不愛做或不能提供。所以,高等學校等研究機構所從事的科研工作對于企業來說就如同隔靴搔癢。可見,如果能夠脫掉企業的靴子,則搔必解癢!但是,誰來脫掉企業的靴子?恐怕這是解決企業技術創新所不能回避的實質性問題。
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也是技術創新投入的主體,更是技術創新收益的主體。這對于將創新成果轉變為生產力、轉變為新產品、轉變為利潤效益、轉變為競爭優勢的經濟活動是完全正確的。可見,只有企業走上了持續技術創新的發展道路,才能為國家創造巨大財富與提升綜合實力,才能推動物質文明與人類進步,才能促使我國成為世界工業化強國。
我國缺乏“脫掉企業靴子”的機構或群體
從現實來看,我國科學技術整體水平與世界先進國家的水平還有一定的差距,我國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還相對比較薄弱,企業缺乏長期的知識、人才、技術、數據等方面的積累,缺乏長期技術創新所需要的觀念意識的建立與經濟費用的投入。雖然這些年有了顯著的改善,但是總體來說還是距世界先進水平有相當的差距。由此導致了企業的需求與高等學校等研究機構的科研成果之間缺乏承接與轉化的機構或群體,也就是缺乏“脫掉企業靴子”的機構或群體。
在世界先進國家的多數企業均設有“研究院”、“技術中心”之類的機構或群體,一方面為承接與轉化高等學校等研究機構的科研成果搭建了橋梁,高等學校等研究機構只需在某個簡單零部件上實現創新的理論與技術,企業內部的研發機構就有能力將其轉化與實施,顯然世界先進國家的企業內部的研發機構是“脫掉企業的靴子”的操手。
另一方面,企業內部的研發機構也是企業發展所需技術儲備的研發者,完全體現了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雖然我國很多大中型企業也設有同樣的研發機構,但是由于計劃經濟時代遺留的企業主要負責生產職能、政府部門所屬科研院所負責技術研發的歷史慣性,導致目前我國企業的“研究院”、“技術中心”之類的機構或群體對于承接與轉化高等學校等研究機構的科研成果的能力有限,而且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也有待于進一步提高,即使現今有些企業并購了一些國外的先進企業,也要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同樣需要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
“脫掉企業的靴子”需要三方齊動手
面對現狀,誰來脫掉企業的靴子?就是擺在我國政府、企業、高等學校等研究機構面前的現實問題。
首先,企業如果可以自主“脫掉靴子”,將促使企業承接與轉化創新成果的能力達到或超過世界先進水平,真正提升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所以企業要認識到技術創新的重要性和艱巨性,增加人才和經費的投入,建立健全自身的技術創新體系、運行機制和創新文化。雖然這需要經過長期、艱苦、不懈地奮斗與積累,但這必然是我國企業應該追求的目標之一。
第二,高等學校等研究機構雖然擁有規模宏大的科研隊伍,并且始終處于基礎研究與應用基礎研究的領導地位,但是將這些原創性或集成性的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經濟活動并不是高等學校等研究機構的特長,而且有些原來政府部門所屬科研院所已經改制或轉讓,變換了職能,有些甚至成為了競爭對手。可見高等學校等研究機構要有合作意識與社會責任,為企業培養創新人才,深入企業解決技術難題與推廣科研成果。
第三,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環境下,政府部門要加強調控與協調,向企業與高等學校等研究機構提供必要的創新經費和充足的創新信息與良好的法規環境,促進高等學校等研究機構與企業合作創建創新機構,使其成為“脫掉企業的靴子”的承接與轉化的機構或群體。
校企共同創建研發機構是“企業脫靴”的有效途徑之一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關于制定“十一五”規劃的建議指出:“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形成自主創新的基本體制架構。”可見構建“產學研”相結合的協同創新機制是中央政府提出的創新體系的重要方略。如何將協同創新機制落實到實處?就需要“脫掉企業的靴子”!
就目前我國的現狀而言,高等學校等研究機構與企業合作共同創建研發機構是“脫掉企業的靴子”的有效途徑之一,讓企業在“產學研”合作機制中發揮主體作用,激發企業的經濟與技術需求,使科研工作成為企業經濟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可見促進高等學校等研究機構與企業的長期結合和資源集成是協同創新的實質所在,是“脫掉企業靴子”的有效措施。
在高等學校等研究機構與企業合作共同創建的創新機構之中,充分發揮高等學校等研究機構的科技優勢與企業的經濟活動優勢,組織聯合攻關、轉化科技成果,突破技術難點、實現重點跨越,扶持企業持續創新,研發新技術與新產品。高等學校等研究機構的科技工作者要深入企業,求真務實;同樣企業的技術人員要走進校園,真學實干。只有“產學研”長期有效地結合,并且著力解決“產學研”脫節的機制性障礙,才能將協同創新戰略真正落到實處。
從目前態勢來看,高等學校等研究機構與企業之間建立的協同創新機構尚少,需要政府引導調控使協同創新機構有突破性的進展。(作者單位:東北大學機械工程與自動化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