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四川樂山十家多晶硅生產企業看到,多晶硅、拋光硅片、芯片和集成電路光纜等硅材料產業集群林立,完整的多晶硅產業鏈條已在這里初步形成。樂山市委書記姜曉亭說:“樂山的硅產業能形成一條完整的產業鏈條,關鍵在于依靠技術創新,發展循環經濟,使之形成巨大的‘洼地’效應。”
記者在永祥多晶硅公司了解到,他們采用精餾、還原、設備、電器自動化控制、熱能綜合利用、分析檢測等多項自主技術的1000噸/年多晶硅裝置已穩定運行30天。這套裝置實現了資源循環利用、物料封閉運行、副產物回收利用,該公司也已形成了覆蓋多晶硅、聚氯乙烯;三氯氫硅和水泥等多個產品的物料綜合循環利用體系。
專家介紹,每生產1噸多晶硅,就副產15噸左右的四氯化硅,其副產物的處理一直是世界難題。樂山作為我國多晶硅研究開發和產業化的發祥地,一直把廢物利用作為一個重要攻關方向。目前,峨嵋半導體材料廠已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加壓氯化氫和三氯氫硅產業化合成爐,大型節能還原爐及控制系統;新光硅業公司通過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優化了三氯氫硅提純系統、尾氣干法回收系統和四氯化硅氫化系統;永祥硅業傘司與中國成達公司合作,開發出單線3000噸/年多晶硅工藝軟件,建成目前國內規模最大的多晶硅生產線。
記者在東汽樂山硅材料分公司施工現場看到,公司花巨資建設的回收系統,不僅解決了廢氣問題,同時還節約了運行成本。據介紹,該公司正在建設的以四氯化硅為原料生產有機硅、光纖預制棒的項目投產后,樂山方圓數十公里內近十家多晶硅企業生產的廢料將全部“吃光”。
據介紹,樂山將硅產業鏈項目集中布局在五通橋區等鹽化工基地,縮短了氯氣等危化品運輸距離,實現了從氯堿產品+工業硅到多晶硅再到下游產品的區內循環,形成了產業集聚優勢,使多晶硅副產的廢棄物四氯化硅通過循環綜合利用,基本能就地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