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地鐵站發生不均勻沉降將封站大修
同樣正在建地鐵的杭州,面對“沉降”未雨綢繆,已備下了數百“保安”——
延安路地鐵隧道裝了500多個“傳感器”
上海地鐵運行已經有年頭了,可謂經驗豐富,仍要面對“沉降”問題。那么正在建設地鐵的杭州呢,是否在這個問題上已經有了提前量?
昨天記者選擇了延安路“探班”,最近這個杭州的黃金地段無論地上地下都挺熱鬧:從西湖大道一直到武林廣場,正在建造著地鐵1號線。而延安路地下要建5處過街地道,剛巧和地鐵1號線的路線重疊。
兩個工程,一墻之隔。如何防止沉降,保證地鐵的安全?杭州拿出了一個好辦法。
延安路的建設單位杭州市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發展中心透露,他們在地鐵隧道內,安裝了一種可以遠程遙控的“傳感器”——靜力水準儀,專門監控施工期間地鐵隧道的沉降情況。
昨天上午,記者穿上雨鞋、雨衣進入到了潮濕的龍翔橋地鐵站內,和這個傳說中的“傳感器”來了個親密接觸。
在龍翔橋站西線隧道的右側位置,記者看到一排像圓柱形廊燈一樣的東西被安置在盾構環上,每隔1.2米一個。乍一看,就像是普通的路燈,不過城基中心工程二處的副處長葛鵬飛告訴我們,這個小“保安”可不簡單: “這個就是靜力水準儀,是專門用來監測沉降,專業叫做豎向位移。”
小“保安”的工作原理并不復雜,這一排儀器用管子連通起來,管子內注了水,每個儀器的水平面都相同。如果萬一發生沉降,盾構環就會位移,那么裝在上面的儀器也會位移,水平面一變化,儀器就會報警,以手機快報、電子郵件形式傳遞到施工單位、檢測單位那里去。
小“保安”的職責可挺重的。“花這么大的力氣觀測地鐵內部狀況,是因為延安路的5個地道,地道底和盾構頂的距離非常近,最近的仁和路地道,才距離3.9米。”葛鵬飛介紹說,為了確保安全,還有“雙保險”。
其實,除了靜力水準儀外,地道開始施工后,每天都有幾名工人堅持人工測量地鐵隧道內部的水平位移、收斂位移。“相對來說,沉降會來得比較突然,相比人工巡查,靜力水準儀是24小時的遠程監控,比較高效。”
延安路的地鐵隧道很長,因此要裝500多個靜力水準儀。這些靜力水準儀個頭不小,但造價不低。
下了重金,就是為了安全。按照計劃,這批儀器將在春節前調試好,春節后陸續開始使用。直到各個地道主體結構完工開始裝修后,才能撤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