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中國科技網 作者: 胡鈺
近日,由科技部國際合作司組織編寫的《國際科學技術發展報告2012》問世。該報告以翔實的數據和一手的調研對上年度世界科技發展的最新趨勢和動向進行了系統分析,對于把握國際創新態勢、明確中國創新方向具有重要作用。
進入2011年,國際經濟競爭格局日益呈現出全球化、創新、中國價值的特征。在強大的信息、交通技術的支持下,全球化的速度、深度、廣度愈發強烈,從市場全球化、生產全球化、資本全球化到研發全球化、人才全球化直至治理全球化,胡錦濤總書記在2011年APEC第十九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的講話中就明確指出,加強協調,積極完善全球經濟治理。從現實看,國際貿易的增加、經濟整合的深化、生產過程的進一步地域分化,使更為復雜的全球價值鏈得以形成。
在全球競爭與合作愈發緊密的背景下,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都力圖占據全球價值鏈的制高點,緊緊圍繞綠色、智能產業發展,紛紛出臺國家創新戰略,大力推進技術創新,創造新的增長點,創新驅動經濟增長逐漸成為各國經濟、科技政策的核心內容。美國強調要加強在科技領域的全面領導地位,讓科學技術在應對國家發展問題中發揮主要作用,發布《創新戰略:確保經濟增長與繁榮》。歐盟大力推進《歐洲2020戰略》特別是創新型聯盟旗艦計劃,英國發布《以增長為目標的創新與研究戰略》,德國啟動“技術運動”,俄羅斯發布《2020創新發展戰略》。韓國提出要引領全球綠色技術創新,印度將未來十年確定為“創新十年”。
在全球創新熱潮中,中國的發展創新實力顯著躍升引起世界關注。歐洲工商管理學院《全球創新指數2011》顯示,中國是唯一進入創新指數前30名的發展中國家。美國總統奧巴馬在2011年國情咨文一小時演講中四次提到中國,列舉了中國科研取得的領先美國的種種成就。英國皇家學會認為,如果各國既定的研發支出目標得以實現,即使美國仍保持其領先地位,中國必將挑戰美國。事實上,由于中國等發展中國家加速推進科技發展,世界創新活動的多中心化趨勢已經越來越凸顯。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邁克爾•斯賓塞在給筆者的一封郵件中曾經談到,“中國的發展轉型沒有先例,面臨許多障礙,必須依靠于人力資源的充分發揮和創新政策的靈活調整,這一過程對世界可持續發展非常重要,如完成將是歷史性的”。這可被視為世界對中國發展的期待,也可被視為中國積極融入世界發展的通途。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提高全球化條件下創新領導力,已經成為推動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求。(胡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