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中國證券報
5月17日,國內最大的光伏企業之一昱輝陽光(NYSE:SOL)CEO李仙壽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今年德國和意大利市場的需求應該是會下降,但全球市場整體需求還是會有一定幅度的上升,公司對下半年的預測會比較樂觀。
而全球最大的光伏用銀漿生產商賀利氏(Heraeus)公司副總裁Andy London預計,今年光伏市場的銷量將與去年持平,但是價格仍然會有走低空間,由此將帶來銷售金額的下降,預計整個光伏行業的寒冬到2013年才會過去。
技術升級求生存
在SNEC第六屆(2012)國際太陽能光伏大會暨(上海)展覽會現場,中國證券報記者看到的一個明顯變化是,很多主流大型光伏企業及產業鏈相關公司推出了不少新產品。記者接觸到的多位光伏行業內人士均表示,當前不能指望行業反轉,在整個市場不好的情況下,企業要生存,只有推出更高效、低成本的產品,提升差異化的競爭優勢,以此獲得市場,在品牌和產品上追求利潤附加值。
在展會現場,賀利氏展示了銀量僅含52%的新漿料產品。Andy London表示,公司的客戶是光伏行業做電池的廠商,現在他們很少有掙到錢的,提供更低成本的產品,是公司同客戶一起發展的唯一出路。降成本,要么開發出每瓦成本更低的銀漿,要么單位產品中用到的銀漿更少。
昱輝陽光也發布了兩款最新技術研發的產品。其中,樹脂金剛石切割線可以提高單臺設備的產能,同時大幅度減少在生產過程中COD(化學耗氧量)的排放。昱輝陽光方面介紹,公司目前一年投入研發費用大約在2-3億元。
5元/w是盈虧點
今年4月,甘肅張掖50MW光伏電站項目進行招投標,具有國有企業背景的寧夏銀星能源報出組件4.85元/w的最低價。當時國內共有12家光伏組件廠商參與競標,除寧夏銀星外,報價均在5元/w以上,主流報價均在5.2元/w,而在此前招標中曾報出超低價的英利此次報價為5.4元/w。
國內光伏電站經過幾年的發展,盲目報價的情況已經比之前減少,而關于成本底線的問題說法則不一。李仙壽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光伏產業鏈成本的問題,本質上是多晶硅成本問題。目前全球主流的最大幾家多晶硅廠商平均成本在25美元/公斤左右,綜合測算所有環節,組件5元/w是一個成本價。如果在質量合格的前提下,此價格之下無法想象如何保本。
隨著去年多晶硅從超過100美元/公斤跌至20美元/公斤價位,國內多晶硅廠商關停情況嚴重。李仙壽分析,從中期來看,多晶硅價格再高過30美元的幾率很低。據透露,工信部在冊的國內多晶硅廠商中有38家成本都在30美元/公斤以上,目前已經關停。
李仙壽表示,去年國內光伏電站市場主要是搶裝,今年則比較冷靜。光伏電站是重資產行業,占用資金比較多,回收期也比較長,公司會有一個全局性考慮布局發展,昱輝陽光不會去做低價投標的事情。
實際上,昱輝陽光已經進入到國內光伏電站市場的投資建設,去年投資建設了20MW的光伏電站項目。(記者 李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