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石材產業近20年的發展歷程,大致經歷了起步—熱身—發力等幾個階段。早期的石材企業以當地資源為依托,多數為國有或集體性質。近10年來,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催生和帶動了石材產業的迅猛成長,各類型企業蓬勃發展。像福建的南安、廈門和惠安等地,或依靠交通的便利,或依托當地人世代相傳的石雕手藝在短時間里迅速崛起的石材加工和銷售集散地也為數不少。早期的石材銷售主要面向國內,近年來已經有許多有實力、有眼光、有市場的企業開始走出國門,搶灘國際石材市場。
中國石材生產、消費、進出口的發展越來越受世界石材行業的關注。近年來,國家對資源節約和節能環保高度重視,新的政策導向將促使我國石材生產結構和進出口結構出現調整。一是國內石材礦山的開發將受到更加嚴格的監管;二是高耗能、高污染、資源性(兩高一資)產品出口受到更加嚴格的限制;三是我國已將大理石、花崗巖和砂石的進口關稅下調至零,我國比較稀缺且受歡迎的大理石、花崗巖荒料和大理石板材等石材進口將增加。此外,在國內消費水平提高和石材產業實力增強等綜合因素作用下,國內石材企業紛紛大舉進軍國際市場。
以福建、廣東等地企業為代表的一批石材企業近幾年抓住機遇,借船出海,積極開拓國際市場,擴大產品的出品量和市場份額,經過幾年的努力,經營已經進入收獲期。目前國內石材企業“走出去”大致呈現以下特點:
從投資上看,多以合資或獨資企業的形式,經營領域集中在以產品輸出為主的貿易往來、興建銷售網點或加工點;從投資地選擇上看,主要是澳大利亞、埃及、西班牙、坦桑尼亞、肯尼亞、美國等國家,以石材貿易國和原材料國為主。
從經營方式上看,境外加工貿易成為新方式。即利用國外的資源和市場,結合國內石材企業擁有的技術和管理方面的比較優勢,就地取材加工生產和銷售,市場前景十分看好。以南安為例,目前其石材企業在埃及的石材原材料供應量占當地市場份額的一半以上,在西班牙的石材原材料供應量也占該國的三分之一左右,國際合作帶來的優勢互補和雙贏發展效應已經顯現。
從發展趨勢看,國內石材企業通過與當地企業建立合資企業,將未加工或粗加工產品進行深加工、精加工,以提高附加值和技術含量,使產品更加符合當地市場的需求,有助于國內石材企業在國際市場的產業鏈不斷延伸。一些地方為了繼續做大做強石材產業,積極引導和支持企業加強國際間的經濟技術合作,對企業的國際化發展給予許多扶持措施,有助于企業進一步開拓國際市場。
福建溪石集團和泉州磊德石業都是國內知名的石材企業,前不久他們與當地多家石材企業代表聚首福州,與美國有關方面共商開拓美國市場的計劃。這些企業一改以往單槍匹馬到境外設立公司進行生產、加工和銷售的方式,轉而以群體力量合力開拓美國市場,計劃以休斯敦為中心向北美地區市場輻射,逐步打造“北美—中國石材超市”的產業品牌。這些企業之所以擬在美國建立石材產業基地,是因為看中了那里的三大有利因素:一是美國石材消費額每年都在20億美元以上,并呈逐年上升趨勢;二是美國進口石材額已超過10億美元,且每年以10%的幅度穩定增長,而目前進口中國石材產品數量很少;三是由于生產成本尤其是環保成本的提高,美國石材市場售價也隨之提高,國內企業可以把用第三國原料在國內加工的產品以很好的價格賣到那里。
國內外石材市場的變化讓許多企業從中發現了新的商機,“走出去”拓展新的投資市場對那些有實力、有經驗的企業來說可謂正逢其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