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中國科技網作者: 劉曉軍 韓義雷
放眼世界,很多人知道,全球經濟重心東移,世界經濟、科技發展的新格局正在形成;
環顧四周,很多人知道,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建設創新型國家步入攻堅階段。
作為中國的首都,作為中國科教資源最豐富的地區,北京如何規劃,很大程度上關乎這個戰略機遇期的走向。
北京的一個答案是向中國特色世界城市邁進。
從北京市委十屆八次全會提出總體要求,到寫入北京市“十二五”規劃,以世界城市為目標,北京實施“科技北京”行動計劃的方向更加清晰——讓中國企業在北京鏈接全球創新資源。
3月26日,在“2012北京跨國技術轉移大會”上,北京市委常委趙鳳桐提出,把跨國技術轉移作為北京市國際科技合作的首要任務,“把北京建設成為國際技術轉移樞紐城市”。
要做“跨國技術轉移服務高地”
“你是日本人?臺灣人?香港人?”
20年來,每每與外商合作,北京數碼視訊科技公司品牌總監趙慶松,多被以這樣的順序詢問。
彼時的經濟實力,難以使中國成為國際合作的主角;趙慶松般的辛酸,也就不足為奇了。
如今不同了。全球經濟重心正在東移,世界經濟與科技發展的新格局正在形成,全球研究和創新的一體化深入發展,我國創新型國家建設面臨著新的機遇。
依托科教智力資源密集的優勢,北京初步成為我國跨國技術轉移服務高地。
在科技部與北京市共同指導下,來自15個國家和地區的42家技術轉移和創新服務機構發起成立了“國際技術轉移協作網絡”。目前,成員包括了100家國內外知名技術轉移與創新服務機構。
北京市科委通過搭建國際技術轉移協作網絡、建設中意技術轉移中心等探索,創新國際科技合作模式——
與國際高水平機構合作,初步實現“抓住一個關鍵節點,調動一批高水平國際資源”的效果;以B2B技術對接平臺建設為突破口,形成了中外企業長期對接平臺;初步建立與外省市聯合推動國際科技合作的機制。
挖掘國際科技合作資源,北京技術轉移大會得到國外企業和機構的廣泛認同,中意創新季得到意大利企業和機構的高度評價,這些都增強了北京吸引國際高端創新資源的影響力。
中國在國際科技合作中角色的轉變,讓數碼視訊獲益匪淺。“外商開始主動找中國公司進行合作了。”長期身處國際科技合作第一線,趙慶松敏銳捕捉到這樣的信息。
要做“全球創新資源鏈接載體”
在趙鳳桐看來,北京國際科技合作今后的一個方向,就是“繼續以企業輸出為導向”,“進一步拓展全球合作領域,推動國內外企業資源對接”。
趙鳳桐的思路很清晰,“把北京建設成為國際技術轉移樞紐城市”。
在去年的跨國技術轉移大會上,科技部副部長曹健林提出,把北京建設成為“跨國技術轉移樞紐”。一年來,北京市提出了“打造國際技術轉移標志性區域”的設想。
在今年的跨國技術轉移大會上,北京市科委與海淀區簽署共建國際技術轉移中心合作協議。根據建設方案,國際技術轉移中心成為承接跨國技術轉移最重要的目的地和棲息地。
要做“全球創新資源鏈接載體”,北京市科委代表中方與意大利創新技術推廣署共建中意技術轉移中心。自2011年4月成立以來,聯合14家中方機構和32家意方科技園發起成立“中意技術轉移協作網絡”,啟動了中意企業創新孵化器建設,初步形成了“中意企業創新孵化器”服務網絡。
為發揮國際合作骨干單位的作用,北京制定并頒布了《北京市國際科技合作基地管理辦法(試行)》,認定了第一批國際科技合作基地30家,倡導成立了“北京國際科技合作基地聯盟”,統籌項目、人才、基地,建設一批鏈接全球創新資源的結點。
要做“國際先進技術對接平臺”
沿著“提煉需求—拓展渠道—掌握資源—協作網絡—供需對接—技術落地”的路徑,推動跨國技術、成果、人才等科技資源向北京轉移聚集。
北京市科委副主任朱世龍認為:“要編制一個地圖,把全球的創新資源都標示上去。”
為了做好“國際先進技術對接平臺”,北京市科委開展需求調研、文獻資料調研及實地調研,分類梳理各重點領域的創新資源及國際合作需求,梳理形成了北京重點領域國際需求目錄。
該目錄匯編了包括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節能環保等5個領域的需求信息,明確了未來一段時間北京開展跨國技術轉移工作的重點及方向。
按照“提煉需求—繪制地圖—搭建平臺”的思路,北京市科委有針對性地找尋招引,支持各重點領域大力開展人才團隊和項目的招引。
如今,生物領域,已有默沙東、默克雪蘭諾等24家跨國企業研發中心落地北京,促成王曉東、謝曉亮等11個生物醫藥領域人才團隊落地 。有針對性的開展全球創新資源招引,跨國公司在京投資設立的各類研發機構超過350家。
“技術轉移已成為推動技術創新和技術進步的重要手段之一。通過促進技術轉移來催化科技創新,發展高科技產業,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加速區域經濟和科技發展,是我國經濟的大勢和主流之一。”朱世龍說。(記者 劉曉軍 韓義雷)
《科技日報》(2012-04-03 一版)
本篇文章來源于 科技網|www.stdai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