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圖/劉飛
在以往的幾次冬天里,每一次都有企業倒下,但每一次都有企業仍然堅挺地屹立著,還有更多的企業在冬天過去后,發芽、成長
“過冬論”的聲音越來越響了。
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云說,準備過冬吧;青島啤酒總經理金志國說,冬天來了; 任正非第三次告誡員工,冬天又來了……
改革開放30年間,這不是中國企業遇到的第一個冬天。
在以往的幾次冬天里,每一次都有企業倒下,但每一次都有企業仍然堅挺地屹立著,還有更多的企業在冬天過去后,發芽、成長。
“找棉衣”、“冬眠”、“覓食”……中國企業正在行動中。
過去在“冬天”倒下的企業
中國企業已經不是第一次“過冬”。
1988年物價闖關失敗,隨之而來的大力度宏觀調控,至今仍讓很多企業家心有余悸,銀根緊縮、三角債盛行以及全國性市場疲軟,讓大批剛剛發芽的企業沒有熬過這場“冬天”。
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1989年下半年,全國個體戶注冊數減少300萬,私營企業從20多萬家降到9.06萬家。
“我清楚記得上世紀80年代末,銀行貸款難度加大,企業差點就‘死’了。”燕京啤酒董事長曾對本報記者表示,以前供不應求的啤酒竟然賣不出去,不得已之下,燕京啤酒打破計劃經濟的統購包銷,采取簽訂合同方式進行銷售,在中國啤酒行業中較早進入市場,通過體制創新度過了“冬天”。
但是聲望比這家企業更高的同城啤酒品牌則一蹶不振,最后落得被收購命運。
寒冬過去,很多創立于上個世紀90年代初的企業,他們幸運地創立于冬天之后,并沒有深刻地感受到當時的寒冷。
但1997年的寒冬則不然了,這些企業深刻地感受到冬天的嚴酷。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正如吳曉波在《激蕩三十年》中所描寫的那樣,“就是在如此惡劣的大環境下,那些超速發展而對風險毫無預警的著名企業都因各種不同的原因發生了可怕的雪崩,使得該年度成了企業史上的一個‘崩塌之年’。”
1997年,秦池一夜之間倒下,巨人集團也已名存實亡,鄭州亞細亞、三株集團、太陽神都走到了絕路,中國第一個互聯網接入服務商瀛海威,也開始顯現敗局氣象。此后不久,達到高潮的互聯網開始擠壓泡沫,大批互聯網企業都在找到正確盈利模式前,燒光了投資人最后一枚硬幣。
2004年是吳曉波所總結的30年企業史上的又一個崩塌之年。宏觀調控大閘正好在這一年正式拉下,除進軍電解鋁等行業的民營企業倒下以外,鐵本、德隆、托普、順馳、科龍、健力寶等也相繼轟然倒下。
當然,這次調整沒有阻擋中國經濟的騰飛,因為在1997年的“冬天”中,中國經濟改革得到較大程度推進:國企改革、社保體制、住房改革等相繼開始并取得明顯效果,“這為2002年到2007年經濟的快速發展建立了基礎”,中銀國際宏觀經濟分析師程滿江對本報記者說。
又一個“冬天”
不過,好日子似乎在2007年又遇到了“門檻”。
程滿江對中國經濟的下一步走勢持比較悲觀的觀點,她認為兩年內中國經濟很難見到上升跡象,對此別人當然也有不同觀點?!氨M管仍有爭論,可現在很多企業都切實感受到冬天來了”。長江商學院戰略學副教授、喬治華盛頓大學戰略學副教授滕斌圣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
“春江水暖鴨先知”,而寒冷的冬天來臨時,企業也會很明顯地感受到,且很快有“癥狀”出現。
2007年對寒冷感受最明顯的莫過于出口導向的制造行業,如紡織企業,成本激增、美元貶值、勞動力成本大增、銀根緊縮已把很多企業“凍死”。
痛苦并不只屬于制造業,消費品行業也在苦苦掙扎之中,“原材料成本上漲吃掉了去年青啤一整年的利潤”,金志國表示。
房地產市場的種種爭論,房地產開放商的力挺,也并未阻止它們日子下滑。據三星中國經濟研究院提供給本報記者的數據,2008年以來,南京近三成開發商沒有任何開發量,70多家開發商被市場淘汰出局。
鋼鐵等行業也受到較大壓力。
今年5月,國資委主任李榮融甚至要求旗下的150家中央企業“至少要做好過兩年從緊的準備”。
而美國次貸危機又讓全球經濟受創,高油價、高糧價也進一步挑戰著全球經濟,中國經濟處在全球經濟下滑趨勢的裹脅之下。
如果這次“冬天”有什么能讓人安慰的話,莫過于全球經濟形勢的息息相通。
在過去幾次“冬天”中,一放就活,一活就亂,一亂就改,一改之后“冬天”就來臨。
盡管在這次“冬天”中,有些行業如房地產也能明顯感受到宏觀調控的壓力,但它并不是此次整個“冬天”最主要的推動者,這證明了中國經濟的進步。
同時進步的還有中國企業的“過冬”能力,滕斌圣認為融資渠道的多元化以及治理結構的完善,將大大提升中國企業生存的幾率。
不過,“我不覺得哪個行業能在這次‘冬天’中幸免”,程滿江對本報記者說,“只是時間早晚問題?!?/P>
制造業當然是首先波及,制造業之后是房地產,互聯網、消費品等都逐漸受到波及,銀行被認為是較晚進入冬季的一個行業。
滕斌圣對本報記者說,現在之所以還有很多企業對“冬天”感受不明顯,一個重要原因是大量熱錢正涌入中國,熱錢的“溫暖”讓它們對冬天的感覺遲鈍起來。
對過冬的企業而言,這并不一定就是好事。
三種“過冬”方式
滕斌圣認為企業“過冬”主要有三種方式:“找棉衣”、“冬眠”、“覓食”。
“找棉衣”就是尋找更強大的資金,資金是度過冬天最溫暖的“棉衣”。企業尋找“棉衣”的方式很多,從股市拿錢是其中之一,比如建業地產逆市上市就能為自己贏得寶貴的過冬錢。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08年5月23日,先后有12家房地產企業公布了借殼上市方案。
定向增發也是不錯的路徑,格力電器和燕京啤酒的定向增發,都獲得大量資本。來自風投的私募資金也正受到企業越來越多的重視。
同時,在A股大規模融資難度增大的情況下,很多企業通過發行公司債提供融資支持。2008年5月21日、22日,保利房地產和萬科分別獲準發行不超過43億元和59億元的公司債,金地集團、新湖中寶股份、鞍鋼也都已發行公司債。
據三星中國經濟研究院提供給本報記者的資料,急需資金的中小企業正越來越多開始轉向民間借貸的融資方式,浙、閩一帶的民間融資尤其活躍,同時中小企業依靠典當行和地下錢莊等非正規途徑解決資金困境的情況也很常見。據國內唯一的民間借貸監測點——中國人民銀行溫州中心支行統計,僅2008年1月份,溫州發生可監測的民間借貸額10273萬元,月利率高達11.77%。。
降價銷售以盡快回籠資金也是很多企業的選擇,房地產是最明顯的例子。由萬科集團掀起的“促銷潮”,席卷中國樓市,富力地產甚至在銷售其旗艦項目廣州富力桃園時,采用非常規的“分期首付”促銷自救131億資金缺口。家電業、汽車業也紛紛降價回籠資金。據公開資料,長虹所有品種的彩電在中國61個大中城市的150家大型商場,一律大幅度讓利銷售,每臺讓利從150元到850元不等。
此外,不少企業選擇了出售資產的方法過冬。在上次“過冬”時,華為就曾將部分業務出售,而現在它又開始準備賣掉看上去還不錯的終端業務。今年4月,金融街公司也將金祺大廈項目以約23億元出售給光大銀行。
當然,“找棉衣”并不是百試百靈的靈丹妙藥,有時“冬眠”是更好的方法,最典型的如房地產中介,在過去幾個月中它們在房地產寒冬來臨時紛紛退出,等待“春天”,這條路顯然更適合輕資產行業。
同時,不少上市公司如聯想、TCL、巨人都在回購自己股票,顯然,在寒冬中投資其他業務不如投資自己企業更安穩。此時,“冬眠”的企業更愿意相信,最好的投資可能就是不投資。
當然,并不是所有企業都準備在“冬天”中安靜下來,在自身實力允許的情況下,“冬天”是它們覓食的好機會,因為這時它們往往最能體驗到什么是價廉物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