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12月30日,在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中國政府向全世界鄭重宣布 建設秦山核電站 它揭開了我國核電建設的序幕。建設秦山核電站,是繼核武器、核潛艇研制成功后,我國核工業的又一歷史性突破,是核工業第二次創業的里程碑。
經過20多年的艱苦發展,我國核電從無到有,逐漸形成規模產業,建設了浙江秦山、廣東大亞灣和江蘇田灣三大核電基地,已具備了自主研發、自主設計、自主建設和自主運行管理核電站的能力。截至2004年9月,共有9臺核電機組投入運行,總裝機容量701萬千瓦;建設中的江蘇田灣核電站計劃于2005年建成投運,屆時核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913萬千瓦。
“零”的突破
東海之濱,杭州灣畔,有一座郁郁蔥蔥、鷗鳥棲飛的小山,因秦始皇曾“登以望東海”而得名秦山。就在這里,中國邁出了核電發展的第一步。
秦山一期核電站是我國自行設計、建造和運行管理的第一座核電站。工程從1985年3月20日開始澆灌第一罐混凝土,1991年12月15日首次并網發電成功。
在投入運行的13年里,秦山一期核電站已取得了良好的業績。在試運行的第一年,就發電17.4億千瓦時,提前兩年達到設計發電能力,并達到世界同類首座核電站的先進水平。從2001年5月10日到2004年9月10日,電站未發生非計劃停堆事件,實現了連續安全生產1219天的目標。不僅如此,在安全運行方面,13年里,核電站沒有發生任何核安全事故,沒有發生任何影響公眾及環境的放射性事件。
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總經理康日新說,秦山核電站成功建設和安全穩定運行對我國核電事業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它使我國大陸核電實現了“零”的突破,完全掌握了30萬千瓦壓水堆核電機組技術,實現了“掌握技術、積累經驗、培養人才、打好基礎”的預期目標。
在合作中跨越發展
秦山核電站的成功建設使我們掌握了30萬千瓦核電機組的設計、建造和運行技術。但同國際先進水平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在這種背景下,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在核電發展項目上,確定了“以我為主,中外合作”的發展戰略,在實踐中全面掌握核電技術。
大亞灣核電站、嶺澳核電站、秦山三期重水堆核電站、田灣核電站……都是“以我為主,中外合作”發展戰略的成功實踐者。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有關負責人介紹說,通過引進國外機組,在參與建設和技術服務中,學習國外先進技術和經驗,進一步提高我國核電技術,積累建設和管理經驗。
在引進過程中,我國核電建設者們十分注意技術消化、吸收,始終堅持“以我為主”,掌握工程主動權。在秦山三期核電站建設中,中方建設者的主動和努力,贏得了加拿大專家的尊重。外方專家感慨說 “秦山三期工程是中國人成功的故事 工程1%是加方的貢獻,99%是中國人的成績。”
在引進的同時,我國核電科研人員積極開展科研攻關,全面掌握了60萬千瓦商用核電站技術。秦山核電二期工程便是最好的見證。作為第一臺自主設計、建造、運營的商用核電站,秦山核電二期工程的成功建成和安全運行,證明了我國已完全掌握了60萬千瓦核電機組技術,實現了我國核電發展的第二步發展戰略目標和自主建設商用核電站的重大跨越。
康日新說,通過這20多年的自主開發研究和引進消化吸收,我國已完全具備自主設計30萬千瓦和60萬千瓦壓水堆核電機組的能力,基本具備自主設計百萬千瓦級壓水堆核電機組的能力。通過部分系統的中外合作和技術咨詢,可以自主設計百萬千瓦級壓水堆核電站,基本實現了第三步戰略目標。
國務院最近作出加快發展核電的重要決策。對此,業內專家認為,“中國核電發展的春天就要來臨了 ”據介紹,國務院已批準了浙江三門一期、廣東嶺澳擴建兩個核電工程項目,各建設兩臺百萬千瓦壓水堆核電機組;并要求廣東陽江項目 兩臺百萬千瓦壓水堆核電機組 和浙江秦山二期擴建項目 兩臺60萬千瓦壓水堆核電機組 按視同立項積極開展工程前期準備工作。中國核電事業展現了規模發展的美好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