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內環保產業的蓬勃發展,一些國外水處理設備商對這一朝陽產業始終虎視眈眈。
“我們擔心一些國際性的壟斷企業可能會向世界銀行施壓,直接參與到國內環保產業項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國企負責人表示了自己的擔憂。
對此,負責上海地區諸多城建基礎設施工程項目的上海城投總公司新聞負責人周道紅表示,目前大型水處理項目工程均采用了國際化招投標,“這也意味著,眾多擁有高新技術的國外進口設備商將與擁有傳統成熟工藝的國內設備商公平競爭”。
設備商合圍中國
據上海環保產業協會透露,2000年國內的環保企業開始意識到國內環保產業市場的巨大潛力,逐步參與進來,污水處理設備的裝備水平、產品品種、市場的供應和銜接等都有了很大改進。
與此同時,很多國外企業也相繼進入中國市場。很多國外企業通過建立全資子公司、合資等方式,曲線進入國內市場;而國內企業則大多通過技術引進的方式,形成傳統而又成熟的技術與之抗衡。
記者從上海竹園污水處理廠、白龍港污水處理廠獲悉,上海凱士比泵有限公司就是一家典型的曲線進入中國水污染處理市場的中外合資企業。這家公司隸屬于世界領先的泵閥及相關系統設備制造商——KSB集團,該集團年銷售總收入高達16億歐元以上,業務領域主要包括建筑服務、工業和公用供水事業、能源部門及采礦。
記者從KSB公司了解到,1994年KSB進入中國,與上海電氣集團成立了合資公司。進入中國十多年來,KSB在中國已經擁有4家分公司、900多名員工和全國30多個服務網點和代理機構。這些服務網點和代理機構分布在華北、華東、西部地區等城市進程化較為迅速的城市和地區。
而與上海凱士比泵有限公司這樣曲線進入中國市場相類似的公司,還有德國西門子、美國哈希公司、丹麥HV公司、瑞典ABS公司等為數眾多的國外企業。截至目前,從全球知名的水泵品牌,到國際知名的鼓風機商,在國內市場上均能看到這些國際企業的身影,合圍之勢已經初現端倪。
或通過世行項目潛入
除了通過在國內成立全資子公司、合資公司這些渠道進駐中國市場外,部分國際壟斷巨頭甚至能更加直接地參與國內污水處理市場。
記者日前從上海一家國企單位負責人處獲悉,隨著國內水處理市場的蓬勃發展,一些國際性的設備壟斷企業極有可能通過向世界銀行機構施壓,直接參與到某些世行貸款項目中。
據悉,從2003年起,世界銀行執行董事會批準向中國提供2億美元的調整規劃貸款,用于支持上海城市環境項目一期,該項目旨在改善上海市的城市環境,提高居民生活質量,并且該項目還將在未來8年內為中國提供3筆貸款,用于污水處理、環境保護等城市基礎建設。目前,上海在建的污水處理三期工程就有世行的部分貸款。
上海白龍港污水處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智勇告訴記者,目前在上海地區不少大型污水處理項目均采用了國際化招投標,這也意味著,眾多擁有高新技術的國外進口設備商將與擁有傳統工藝的國內設備商展開一場力量懸殊的較量。
他還說:“我們并不排斥國外設備商的競爭,雖然在價格上,國產設備的確會更合理,但是我們也需要考慮到設備的維修和運營成本。”
不過,對方也坦言,如果是在同等質量的情況下,中國企業還是更愿意選擇自己企業生產的設備。“一個是支持民族產業,另一個也是最現實的價格問題。”據悉,污水處理過程中,同類產品中國產和進口設備的價格相差極大,通常在40%-50%,有的進口設備價格甚至比國產設備翻了數倍。
水處理市場興起
上海環保產業協會會長助理高先生表示,提到污水處理必須要從整個環保產業來分析,才能了解這一新興產業。對方表示,環保產業作為一種朝陽產業,其產業邊界和產業內容都比較模糊,并且環保與其他產業部門之間的滲透性比較強。
之所以說環保產業是一塊豐潤的蛋糕,除了這一行業具有尚待開發的市場潛力外,國家的重視程度和資金撥款也注定了這一產業具有的前景和市場利潤。
按照國家“十一五”規劃,中國政府在環保方面的資金投入約為13750億元,將比“十五”期間增長64%。2010年環保產業的年收入總值將達8800億-10000億元左右,其中資源綜合利用產值6600億元,環保裝備產值1200億元,環境服務產值1000億元。而從今年開始,環保支出科目將被正式納入國家財政預算。從這些政策上面也不難看出,政府對環保的投入力度已經超過歷史上的任何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