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金融時報》5月20日報道了題為“沒油可用了?對石油供應的擔憂成為主流”的文章。
世界上大多數的石油公司老總、政府部長、分析家和顧問不贊成“石油峰值論”。根據這一理論,世界原油生產將很快進入最終的下滑階段。這些人說,這一理論低估了剩余儲備,沒有充分認識到技術進步的貢獻,而且忽略了市場力量在左右未來供應上發揮的作用。
但是,隨著石油價格達到創紀錄的126美元/桶,對碳氫化合物時代即將終結的擔憂正慢慢成為一種主流。石油行業內的許多人現在也承認,供應緊張對石油價格的影響就像需求高漲一樣大。
那么,石油峰值論者是正確的嗎?最近發生的一系列事件似乎讓這些人的說法有了一定的可信性。這些人說,隨著中國和印度決意擺脫貧困,而西方國家又不愿意放棄現代生活中依賴石油的種種奢侈品,世界上的老油田正在被吸干。
4月,俄羅斯的石油產量幾乎下降了0.5個百分點,這是十年來俄羅斯首次出現這種情況。對這個世界第二大產油國來說,這無疑是一個令人震驚的消息。就在五年前,俄羅斯的石油產量還在以12%的速度增長。
僅僅幾天后,世界第一大產油國、迄今為止最大的石油出口國沙特阿拉伯證實,它已經擱置增加產量的計劃。
能源投資專家馬修?西蒙斯認為,沙特計劃不把產量提高到每天1500萬桶的消息進一步證實,沙特正努力阻止其油田垮掉。
西蒙斯對世界上其他油田的研究發現,世界只依靠少數幾個大型的、產量不斷下降的老油田,而且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還沒有發現足以與這些油田相媲美的新油田。世界消耗的每5桶原油中就有1桶來自年齡超過40年的老油田。在過去30年新發現的油田中,沒有任何一個油田的產量能夠超過每天100萬桶,而且新發現油田的數量和規模也在大幅度縮小。
伴隨油田老化出現的產量降低有時幅度很大。墨西哥的坎塔吉爾油田就是一個例子。坎塔雷爾油田1976年被一個漁民發現,該油田高峰時期的產量每天超過200萬桶。今天,產量只有高峰時期的一半,而且還在不斷下降,每年產量下降24%。
世界各地的許多老油田也面臨著同樣的趨勢,雖然步伐沒有這么快,其中可能包括一些最大的油田——沙特的蓋瓦爾油田、科威特的布爾甘油田和中國的大慶油田。
這意味著,每年有多達三分之二的新增產量用于抵消老油田下降的產量。
對石油供應的擔憂正日益擴展到國際石油公司的高管辦公室內。美國康菲石油公司總裁詹姆斯?馬爾瓦和法國道達爾石油公司總裁克里斯托夫?德馬爾熱里最近都說,他們認為世界石油日產量永遠不會超過1億桶。
至于太陽能、風能以及各種各樣的新能源,即使最樂觀的預測也認為,這些能源在整體的能源供應中仍只能占一小部分。
國際能源機構說,事實上,即使立即制定更有效利用石油的政策,世界仍然需要石油輸出國組織在2030年前將日產量提高1150萬桶,其中的大部分將不得不來自沙特。
如果政治因素、日益老齡化的勞動力大軍以及設備短缺等問題成為攔路虎,沙特無法或者不愿意站出來救援怎么辦?事實會最終證明石油峰值論者是正確的嗎?
這個問題的答案取決于市場的調解能力。對于樂觀主義者來說,可能發生的最糟糕情況就是高油價最終抑制需求,并讓那些贊成創新的人想出辦法生產并保存能源。
事實上,需求增長已經在放慢,特別是在美國和其他發達國家。桑福德?伯恩斯坦投資與管理公司的分析師尼爾?麥克馬洪說,發達國家的需求下降最終可能足以讓一些需求能源的國家,例如中國繼續要求獲得更多的石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