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的重大意義
(1)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是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主要途徑,對傳統產業結構調整與優化升級具有決定性的作用,為實現我國四個現代化及構建和諧社會奠定物質基礎。
(2)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是國民經濟信息化的主要內容,是貫徹落實信息化帶動工業化,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指導方針的重要舉措,為我國社會信息化和進入信息化社會提供保證。
(3)信息產業為改造傳統產業提供產品與技術支持,傳統產業有幾萬個大中型企業和千萬個中小企業,為信息產業提供了幾千億的市場。
2 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的內容與任務
2.1 信息技術改造產品與服務的性能、功能、質量,實現產品與服務的信息化
推廣應用微電子技術與計算機輔助設計(CAD)技術,實現產品與服務的電子化、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個性化,不斷提高產品的附加值;不斷提高服務質量和客戶滿意度。
2.2 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核心業務,實現業務電子化、網絡化、信息化
對制造業而言,信息技術改造生產制造過程及裝備,實現生產信息化和自動化。推廣應用CAD/CAM/CAE/CAPP以及并行工程、虛擬設計制造等先進技術,包括數控(CNC)、可編程序控制(PLC)、分布式控制(DCS)、現場總線控制(FCS)、先進控制(APC)、柔性制造單元(FMC)和柔性制造系統(FMS)等計算機控制技術,推廣精益生產、敏捷制造、虛擬制造、網絡化制造,實現優質、高產、低耗、高效,滿足客戶日益強烈的個性化、多樣化需求。
2.3 信息技術改造管理,實現管理信息化
推廣應用業務流程重組(BPR)、企業資源管理(ERP)、管理信息系統(MIS)、計算機決策支持(DSS)、數據挖掘(DM)、商業智能(BI)、供應鏈管理(SCM)、客戶關系管理(CRM)、知識管理(KM)等信息技術,實現管理信息化,提高管理、決策科學化水平;推廣應用系統集成技術,實現管理、控制一體化,產銷、經營、服務一體化,提高企業經濟和社會效益。
2.4 信息技術改造經營與供應鏈管理,實現電子商務與經營信息化
企業與供應商、合作伙伴、分銷商、服務提供商、客戶等的業務實現電子化。開展協同商務,包括促銷與銷售協同商務、采購協同商務,實現供應鏈上下游資源的優化組合與綜合利用,減少風險,形成供應鏈企業群體市場響應快速、經營決策科學化、服務優質高效的機制。
2.5 信息技術改造產業經濟,使傳統產業經濟逐步向信息經濟過渡
信息技術改造產業經濟, 加快發展行業信息化 , 逐步提高產業經濟中的信息含量、信息化的貢獻率 ,使傳統經濟向信息經濟(網絡經濟,知識經濟)過渡。
(1)加強行業信息化標準規范建設,組織行業信息化關鍵技術攻關,研制機電一體化的生產裝備,開發有行業特色的技術解決方案及有關軟硬件產品,開發模塊化典型應用軟件,建立組件庫。研制開發行業專用終端并實現商品化、產業化。
(2)加快行業信息資源開發利用,建立與完善行業公用信息網絡服務系統。聯合開發、建設行業公用信息網絡服務平臺,建立與完善行業產品、市場、企業數據庫,通過互聯網,為行業宏觀調控與決策服務,為中小企業提供咨詢服務。
(3)建立行業通用的電子商務平臺,建立網上商品市場及行業進出口交易中心。發展網絡營銷、網絡制造、虛擬制造,形成企業之間的動態聯盟,支持中小企業的電子商務,提高整個產業的整體效益和競爭能力
(4)通過深化改革,政府產業政策引導,發揮市場資源配置作用,調整產業結構與規模,改變傳統產業經濟,逐步向信息經濟過渡。
3 我國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國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已取得巨大成就及顯著效益,但是總體現狀不能適應國民經濟發展的要求,與國外相比,還存在不少問題,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任重道遠。
(1)近2000萬個企業,企業信息化水平較低,實現CAD,OA,MIS的不足10%,開展電子商務的企業所占比例不足30%,在中小企業中約有30%的企業尚未開展企業信息化,相比之下美國有60%的小企業、80%的中型企業、90%以上的大企業已廣泛開展信息化與電子商務。
(2)行業、地區發展不平衡,有很大差別。2004年泉州鄉鎮企業上網企業已占25%,北京郊區上網企業占29.8%,建網站的占7.5%,2004年1500家鄉鎮企業調查,電子商務普及率為0.8%。
(3)國家還缺乏明確的發展戰略和有力的技術經濟政策,缺乏推動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發展的綜合協調機構及明確有力的技術經濟政策。信息化法律法規、標準、規范嚴重滯后,急需加強。信息化發展所需要的市場經濟環境、運行環境及支撐體系還不完善,管理體制、機制、管理理念與組織機構尚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
(4)信息產業對傳統產業信息化改造的支持力度弱,我國信息產業國產化產品技術水平與市場占有率較低,重大工程信息系統所用的軟硬件產品主要依靠國外公司,系統集成,信息服務水平有待提高。信息化有關標準、規范既缺乏又不統一。
(5)管理水平低,信息化建設投入力度不夠,管理體制、機制、管理理念與組織機構尚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企業信息化投入資金偏低,據調查統計,廣東省固定資產超億元的大型企業信息化技術類固定資產僅占固定資產總值的約0.5%,信息化技術人員占員工的比例只有0.5%,軟件投入占信息化總投入的比例低于30%。發達國家企業信息化技術類固定資產僅占固定資產總值約8%~10%,年信息化投入占企業年總投入的10%~30%,軟件投入占信息化總投入的比例高于60%。
(6)企業領導對信息化建設認識不一,部分領導對信息化的重要性、緊迫性認識不足。企業采用計算機、信息技術等高新技術尚缺少內在的動力、人力、財力與物力。信息技術人才特別是既懂信息技術又懂行業業務的復合型人才更為缺少,廣大職工信息意識與應用水平較低。
4 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的發展戰略
4.1 全面、協調發展戰略
(1)產業信息化與信息產業化協調發展。產業信息化包括傳統產業(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金融業、證券業、保險等行業)信息化;信息產業包括發展信息設備制造業、軟件業和信息服務業,產業信息化與信息產業化要緊密結合,相互促進、同步發展。
(2)行業信息化與地區信息化同步、協調發展。在信息資源開發利用、平臺建設和為中小企業服務等方面,行業與地區要密切結合,城市帶動農村信息化,東部地區與中西部地區相互協調同步發展;多快好省地發展信息化。
4.2 貫徹科教興國與創新發展戰略
(1)產業技術發展采用自主發展、跟蹤發展與超發展相結合的創新戰略。跟蹤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基礎上自主開發創新,不斷開發新產品,實現科技成果商品化、產業化和國際化。
(2)通過技術創新、管理創新與制度創新,產、學、研、用結合,不斷按國內外市場需求,及時調整產品結構,發展有中國特色的信息產業。加快軟件及應用系統科技成果商品化、產業化;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相結合,研究我國產業信息化發展模式及技術解決方案。
(3)貫徹以人為本戰略。積極培養人才,普及信息技術知識、提高職工信息意識,多種途徑培養信息化技術人才,特別是既懂行業管理又懂信息技術的復合型人才,在職培訓管理干部及業務人員,提高職工信息文化修養與素質。
4.3 分階段、分層次推進戰略
4.3.1 產業(行業)信息經濟與產業信息化的評價指標
(1)信息技術應用普及率、覆蓋率,主要指信息技術在企業應用的普及和覆蓋的程度。常用的主要有企業資源規劃管理系統(ERP)應用普及率、覆蓋率;企業供應鏈管理系統(SCM)應用普及率、覆蓋率;企業客戶關系管理系統(CRM)應用普及率、覆蓋率;電子商務應用普及率、覆蓋率;數據處理挖掘、商業智能應用覆蓋率等。信息技術產業(行業)應用普及率、覆蓋率,指信息技術在整個產業(行業,企業)中應用普及和覆蓋的程度,用已實現信息技術應用的企業占產業(行業)企業總數的百分比表示。
(2)信息技術設備裝備率。常用的有產業(行業)每千人計算機擁有量;每年人均信息技術設備(計算機、通訊設備硬件及軟件)投資金額;每年IT投資額占年收入的比例;IT累計投資總額占固定資產總值的百分比。
(3)產業(行業)電子商務交易率。它是指產業(行業)電子商務交易額(包括網上采購額與銷售額)占產業(行業)交易總額的比例或產業(行業)總產值的比例。
(4)產業(行業)信息化對產業(行業)績效的貢獻率。常用的有產業(行業)經營收入增長率、利潤增長率、成本降低率、信息化投資回收期與投入產出比等。
4.3.2 分階段、分層次推進
按信息技術應用水平及商務與電子的融合程度可分三個層次或三個階段,分層次分步推進傳統產業信息化(行業信息化),包括企業信息化。
(1)按產業(行業)信息經濟與產業信息化的評價指標將產業(行業)信息化水平分成初級、中級、高級三個層次或等級,分層次推進信息化。如初級信息化:信息技術產業應用普及率(%)覆蓋率(%)達30%~50%;中級信息化:信息技術產業應用普及率(%)覆蓋率(%)達60%~80%;高級信息化:信息技術產業應用普及率(%)覆蓋率(%)達80%~90%以上。
(2)企業信息化按信息技術應用水平分為三個層次或三個階段。初級信息化:實現財務管理為核心的輔助管理、與局部自動化初步集成,非支付型電子商務,CAD、CAM、DCS、MIS、ERP普及率、覆蓋率達到30%~50%;中級信息化:實現ERP管理、與綜合自動化過程集成,支付型電子商務,CAD、CAM、MIS、ERP、EC普及率、覆蓋率達到60%~80%;高級信息化:實現ERP、SCM、CRM管理與最優化智能控制一體化、網絡化制造與協同電子商務,CAD、CAM、ERP、EC普及率、覆蓋率達到80%~90%以上。
4.4 多樣化、多模式發展
(1)多樣化發展。行業業態多樣化,企事業單位核心業務多樣化,多種業務要有多樣化的信息化、電子業務解決方案,信息化應用系統解決方案多樣化;企業與消費者參與電子商務形式的多樣化,電子商務與傳統商務相結合方式多樣化。
(2)多模式發展。產業(行業)與企業信息化有多種發展模式,政府與行業組織行業性的及地區性的電子業務應用服務平臺與推廣,企業組織自主發展,產業(行業)與企業也有多種電子商務模式,電子商務傳統商業與新型商業并舉,網上營銷與網下支付相結合,企業與消費者利用多種方式參與電子商務等。
企業開展電子業務的多種方式:
a. 企業自建網站,自主發展電子業務;
b. 外包, 企業委托ISP、ASP或租用設備建立網站開展電子業務;
c. 企業參加行業、地區性組織的電子業務應用服務平臺開展電子業務(如電子商務交易市場開展電子商務);
d. 企業內外結合,合作開發,或部分外包電子業務,部分自主發展。
5 “十一?五”我國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的發展目標與重點
5.1 “十一?五”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的發展目標
“十一?五”期間信息技術在傳統產業改造上將上新臺階。行業信息化有很大發展,產品、生產裝備、經營管理信息化均取得顯著成效,電子商務在各行業基本普及,電子商務交易額成倍增長,產業經濟中的信息含量、信息化的貢 獻率有顯著提高。全國27個省市、46個重點城市和近2000個企業基本完成制造業信息化示范工程試點。計算機輔助設計、輔助制造、過程控制及輔助管理在各類企業中進一步普及,分階段實現不同層次的企業信息化。
(1)大中型企業,近期以中級信息化為目標,統籌規劃,60%企業分期實施中級信息化。
(2)中小型骨干企業,近期以初級信息化為目標,60%中小型企業近期以推廣信息技術應用為主,為實現初級信息化打好基礎,30%~40%企業實現初級信息化,15%~20%中小型骨干企業分期實現中級信息化示范企業,為今后推廣積累經驗。
(3)部分國家重點企業、大中型骨干企業,包括已經實施CIMS示范工程的大型骨干企業向高級企業信息化發展,10%~15%大中型骨干企業實現高級信息化,創造可推廣的經驗。
5.2 “十一?五”我國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的重點
5.2.1 內外貿易商品流通業
完善外貿電子商務統一平臺;加快發展外貿電子商務、無紙貿易與企業信息化;建立與完善網上商城,網上支付與物流配送體系;逐步建立網上大市場;抓鋼材、電子、醫藥、建材產業鏈電子商務,通過優化供應鏈管理,建立上下游客戶的網上采購與銷售,探索糧食、棉花、食糖、有色金屬等大宗商品批發市場與電子商務相結合的模式。商品流通及物流企業,組織推廣ERP、SCM、CRM技術,分階段推進電子商務。
5.2.2 產品制造業
推廣應用微電子技術,計算機輔助設計、計算機控制技術,企業資源管理(ERP)、供應鏈管理(SCM)、客戶關系管理(CRM)、知識管理(KM)等信息技術,實現生產、管理、控制一體化,產銷、經營、服務一體化,提高企業經濟和社會效益。
5.2.3 農業信息化
加大信息技術在農業科研、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各個環節推廣應用的力度,開發農村綜合管理及服務信息系統,加強農業農村市場信息及三農服務體系建設,完善各級政府網站,向農民提供及時準確的信息服務,發展具有特色的專業化的農產品網站,開展網上銷售交易。涉農企業和龍頭企業信息化帶動農業信息化農村信息化建設。
5.2.3 現代服務業、金融業
中國銀聯盡快使各商業銀行網絡互連互通,一卡通用;進一步建設安全的電子支付統一平臺,促進網上結算的發展;實現各商業銀行電子商務服務的標準統一、資源共享,完善網上支付體系;加快網絡銀行建設,確保電子貨幣發行、流通安全可靠;信息服務業:進一步深化電信體制改革,打破行業之間的界限和壁壘,逐漸實現三網的融合,完善互聯網接入服務、內容服務管理制度,擴大網絡的覆蓋區域、領域范圍,有步驟地鼓勵與培育ISP、ICP、ASP網絡服務市場,降低服務成本,提高服務質量,從根本上解決網絡服務質次價高的問題,消除制約發展的“資費”瓶頸。
6 推進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的政策與具體措施
6.1 各級政府要努力創建有利于傳統產業信息化改造的政策環境
(1)盡快制定投資、集資、融資政策,拓寬融資渠道,加大信息化投資力度
① 設立傳統產業信息化的專項基金,加大科研三項費用對信息化及推廣應用的投入。
② 增加銀行貸款,支持傳統產業信息化,基建技改費用中要規定一定比例(如5%-15%),用于信息化建設。
③ 各類企業建立信息化專用基金,其額度可以是企業年營業額的1/1000~3/1000(大型企業),1/100~5/100(中小企業)。經上級批準立項,在稅前列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