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產業是指除第一產業(農業和畜牧業)和第二產業(工業制造業)之外的行業。它包括了交通、通訊、金融、商業、科教、文藝、醫療、房地產、政府部門,還有旅游、餐飲、娛樂、家政、中介等等,它幾乎無所不包。積極發展第三產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對于我國提高經濟整體素質和競爭力,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和擴大就業,至關重要。
服務業的興旺發達是現代化經濟的一個顯著特征,大力發展服務業是加快工業化、現代化的必然要求。這對于促進國民經濟協調發展、提高經濟效益、擴大勞動就業、加快城鎮化進程、改善人民生活都有著重大作用。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服務業雖然有了較快發展,但用現代化的標準衡量,仍有相當大的差距。主要表現在:第一,總量不足,比重過低。2001年,我國服務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例和從業人員占全部就業人口的比重,分別只有33.6%和27.7%,不僅大大低于發達國家,甚至低于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第二,內部結構落后,傳統服務業比重過高,現代服務業發展明顯滯后和不足。第三,服務領域狹小,服務水平不高,多數服務領域不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服務品種少,手段落后。因此,必須加快服務業的發展,特別應該提高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加快發展金融、物流、旅游、咨詢等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教育、文化、衛生、保健和體育事業;還要適應社會需求變化,積極發展家政服務、托老托幼、生活護理、社區保安、保潔綠化等社區服務業。這些對于我國全面實現現代化,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國服務業發展滯后的四大原因
一是發展階段的制約。長期以來我國經濟工作的重點是解決人民的溫飽,緩解物質產品的供求短缺,所以大力發展服務業的契機姍姍來遲。二是思想觀念陳舊。服務業長期被當作非生產領域看待,重生產、輕服務的思想觀念在計劃經濟時代一直占著統治地位,發展服務業的社會氛圍遲遲未能形成。三是體制改革滯后。在我國,一些適應市場化經營的領域,長期被當作純公益性或福利性的社會事業,政事不分、企事不分、產業化低,大多數行業壟斷嚴重,開放程度不高,市場競爭不充分。四是發展空間小。我國的城鎮化水平低,城鎮規模和結構不合理,服務業大發展的承載體條件不完善。
大力發展服務業的重要意義
大力發展服務業,是國民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經過改革開放20多年的發展,我國生產力水平邁上了一個大臺階,在主要工農產品進入買方市場的情況下,經濟增長必將更多地依靠服務業的帶動,這是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基本規律。目前新的消費熱點和經濟增長點,如旅游、教育、信息服務等行業都是屬于服務性的領域。
大力發展服務業,是緩解就業壓力的根本途徑。目前服務業已經成為我國吸收就業的基本渠道,90年代以來,服務業新增就業7160萬人,其中6680萬是新增勞動力,480萬是其它產業轉移出來的剩余勞動力。服務業吸收勞動力的比例是同期工業和建筑業總和的2.8倍,盡管如此,目前我國服務業仍然存在相當大的就業空間。
大力發展服務業,是改善人民生活質量、創造幸福生活的需要。在溫飽問題基本解決之后,城鄉居民對教育、文化、旅游、醫療保健、金融投資以及改善住房、出行條件等生活服務的需求越來越迫切。因此,只有加快服務業的發展,才能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提高生活質量。
大力發展服務業,要加快服務業市場化、產業化步伐。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從改革體制、擴大開放、調整政策、制定法律等多方面入手,為服務業創造寬松的發展環境。一是要擴大開放,履行我國加入WTO時的承諾,順應全球化背景下服務業市場化、國際化的趨勢,在引進外國投資的同時,實行“走出去”戰略,積極參與服務領域的國際合作與競爭。二是要放寬市場準入,加大對壟斷行業和體制的改革力度,鼓勵正當競爭,除個別涉及國家安全的行業外,鼓勵非公有制經濟以多種形式參與服務業的投資和發展。三是推進市場化,合理劃分服務業中的競爭性和公益性行業,實行不同的運行模式和經營管理方式,政府主要是提供社會公共服務,扶持公益行業發展,把競爭性行業推向市場。四是創造良好的法律環境,加快制定和完善維護服務業市場秩序的行為規范和法律法規,對行業標準、服務范圍、價格收費、產權管理、監督管理、獎懲辦法、職業道德、糾紛仲裁等,作出合理和明確的法律規定。(編輯:莫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