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新產品,或者一個新技術的研制成功,往往是企業創新的最直接體現;而一個新的商業模式或者一個新的管理模式的出現,也往往會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企業創新的體現方式遠遠沒有這么簡單。
對于絕大多數企業來說,創新這兩個字其實并沒有聽起來那么“性感”,創新的背后其實是一系列艱苦的甚至充滿挫折的摸索過程,而創新的結果有時候需要如此之長的時間來收獲,甚至會讓人忘掉了故事的起點。
希望每一個企業都是產品和技術的引領者,每一個企業都生活在“藍海”之中,這是不現實的夢想。但每一個企業都可以不斷通過創新引發變革,并且在不斷地自我變革中獲得持續的成長。我們相信這才是“創新”這兩個字對于中國企業最核心的意義。
從2007年5月開始,《IT經理世界》聯合清華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啟動了第二屆中國杰出創新企業評選。在歷時6個月的時間里,來自學者、業界專家、行業協會、咨詢公司等多個渠道的推薦,評選活動共獲得了數百家企業的提名。《IT經理世界》的記者和清華經管的專家們,對其中的優秀企業進行了廣泛的面訪。最后經過7名評委組成的評審團的綜合評議,最終確定了10家杰出創新企業的名單。
與2006年的創新企業相比較,今年的10家杰出創新企業所處的行業和自身的企業年齡分布更加廣泛。它們之中既有新媒體企業和投資公司,也有傳統的制造業企業和零售企業;既有剛剛成立2年的后生新秀,也有超過20年歷史的知名大腕。
這些企業的創新可以被分為三個象限。
首先是“藍色競爭力”。PPG、弘毅投資和分眾傳媒都處在目前非常活躍的行業,這些企業的歷史都不是很長,但它們的共同點是都在行業內有著非常強的獨特競爭優勢和標桿形象。它們往往是通過商業模式的創新塑造自身的優勢,進而成為行業新熱點的創造者和發起人。
第二個象限是“用局部優勢塑造相對優勢”。展訊、銀聯、東軟、中興等企業所處的行業都比較成熟,這些企業往往面對著強大的甚至世界級競爭對手。它們的創新并不花哨,而是把自身僅有的一些局部優勢充分發揮,讓它們在這樣嚴峻的產業和競爭環境下依舊找到了自身的相對優勢,進而獲得了持續的成長。
第三個象限是“順境下的持續變革”。萬科、盛大、蘇寧等企業都處在市場需求旺盛并且高速發展的行業,企業自身也都處在“春風得意”的時刻,但是這些企業共同的特點是都在順境中保持著很強的危機感,它們不斷地通過對自身管理、流程、文化等“后臺”的變革來尋找內在的動力。
我們相信,從這些杰出創新企業身上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無論企業是老牌還是新興,無論企業處在順境還是逆境,也無論企業的創新是“前臺”還是“后臺”,對中國企業來說創新并不是一個時尚的名詞,而是一種切實可行的行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