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經濟參考報
盡管一年前科技部仍青睞于純電動汽車“彎道超車”的目標,但一年后,科技部公布的相關規劃顯示,混合動力汽車的產業化已被置于純電驅動汽車之前。
多位國內大型車企老總、業內資深專家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相對于力圖一夜之間通過優先發展純電動汽車實現對發達國家的“彎道超車”,從混合動力汽車做起似乎是更現實的選擇。但自主品牌混合動力汽車在電池、電機、電控等領域落后于外資尤其是日系品牌,要在混合動力尤其是強混市場與其平起平坐“還需一段時間”。
在技術路線上,科技部20日發布的《電動汽車科技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顯示,從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角度看,發展電氣化程度比較高的“純電驅動”電動汽車,是我國新能源汽車技術的發展方向和重中之重。
然而,在產業化推進“三步走”的戰略上,科技部首次提出,第二階段(2010-2015年)要實現混合動力汽車產業化技術突破。為實現電動汽車規模產業化提供科技支撐。直到第三階段(2015-2020年),繼續推進以小型電動汽車為代表的純電驅動汽車規模產業化,到2020年左右,為實現各類電動汽車推廣普及提供技術支撐。
科技部的上述規劃草稿曾指出:“2015年電動車保有量達到百萬輛級別。”而在上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周討論通過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已經定調,爭取到2015年,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 力 汽 車 累 計 產 銷 量 達 到5 0萬輛———后者的指標只有前者的一半。
“純電動汽車商業化過于依賴購車補貼,若要達到占汽車總銷量5%的目標,將給財政造成很大負擔。”在21日的中國汽車論壇上,東風汽車公司副總經理周文杰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周文杰透露,東風、一汽等多家國內龍頭企業在混合動力方面已開發了10年以上,以混合動力汽車為過渡階段,可以把成本降下來,把技術提上去。但一汽某與會權威人士透露,由于尚未實現大規模量產,混合動力研究僅歸屬技術中心,并少量投放市場,目前尚未在電動汽車部之外,設立獨立生產銷售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