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2011年6月27日
徐金鵬 徐冰 蘇萬明
“十二五”開局之年,正當沿海省份紛紛推進藍色經濟之時,作為我國第一個藍色經濟區核心區域的龍頭城市,青島市近期緊鑼密鼓地出臺了一系列搶抓藍色經濟發展先機、爭當藍色經濟發展“排頭兵”的舉措,快速由陸域向海域拓展發展空間,轉變發展方式,推進海洋經濟駛入“深藍時代”,為青島的歷史進程打上獨特的“深藍印記”。
國家政策助力本土優勢
2011年1月國務院正式批復《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這是我國第一個以海洋經濟為主題的區域發展戰略,標志著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
國務院批復明確指出,膠東半島高端海洋產業聚集區是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核心區域,核心區域以青島為龍頭。“這充分說明青島市在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中肩負的重大責任和國家、山東省對青島市未來發展寄予的殷切期望。”山東省委常委、青島市委書記李群表示。
“建設藍色經濟區,青島市有條件也有責任走在前列。”李群認為,國家政策的支持使青島的先天本土優勢更加彰顯。作為全國重要的沿海開放城市,青島的城市區位和自然條件優越,近海海域廣闊,海洋生物資源豐富。青島擁有近海海域1.22萬平方公里、灘涂面積375.3平方公里、海島69個、天然港灣49處、海岸線711公里。青島海洋漁業、港口物流、船舶制造、濱海旅游等產業具有傳統優勢,海洋生物制品、海洋藥物、海水淡化等新興產業近年來發展迅速。青島市經濟總量約占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的30%,海洋產業產值約占25%,擁有一定的基礎優勢。
不僅如此,青島市海洋科研力量雄厚。青島海洋科研教學機構和高級專業技術人員約占全國1/3,并擁有海洋領域的兩院院士19位,承擔著全國50%以上的國家級海洋科研項目,海洋科技優勢在全國無出其右,我國海水養殖的5次浪潮都在青島市始發。
近年來,我國陸地資源日漸緊張,向海洋挖潛力、求發展成為中國拓展發展空間、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一環。我國有300多萬平方公里的海洋國土,并以沿海200公里范圍內不到30%的陸域土地創造了70%以上的國民生產總值。
在山東拔得中國藍色經濟“先行區”頭籌之后,青島市計劃到2015年基本建設成為我國海洋經濟科學發展的先行區、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的核心區、海洋自主研發和高端產業的聚集區、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的示范區,盡顯藍色經濟“龍頭”風范。
超前眼光描繪藍圖
今年以來,山東、浙江、廣東三省陸續納入中國海洋經濟發展試點省。如何才能抓住歷史機遇,不落人后?作為國際性開放城市,青島市注重以世界眼光、國際標準謀劃未來,提升藍色經濟發展高度,加速藍色經濟由“淺藍”變“深藍”。
促進特色鮮明、科學高效的海洋經濟產業發展成為青島市藍色經濟區建設的核心任務,同時也將成為推動青島市藍色經濟快速駛入“深藍時代”的強力引擎。
青島市藍色經濟區建設辦公室主任任振剛介紹,青島市政府已組織130多名專家開展14個藍色經濟重點課題研究,組織200多名專家開展18個專項規劃編制。在未來5年藍色經濟區規劃實施中,青島市計劃將6000億元資金投向300多個項目,具體包括董家口港口及臨港產業區、膠州灣西海岸經濟區、青島高新區膠州灣北部園區、膠州灣東海岸現代服務業區、鰲山海洋科技創新及產業發展示范區等5個功能帶動區。
在宏偉的青島市規劃里,“藍色糧倉”、“藍色硅谷”等概念體現了青島超前的發展眼光,成為青島市獨特的“深藍印記”。
青島市優化發展海洋第一產業并擬構建“藍色糧倉”、建設國家“海洋牧場”適應了陸域資源日漸緊缺的形勢要求。按照該計劃,青島市將提升五大產業(水產苗種業、海水養殖業、遠洋捕撈業、水產品加工業和休閑漁業)的發展質量和水平,加快建設現代海水養殖基地和水產品精深加工基地。“2010年,青島市海水養殖與海洋捕撈占海洋漁業總產值的比例為75.1∶24.9,海洋捕撈還有很大潛力可挖。”青島市海洋漁業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青島市打造“藍色硅谷”體現了科技先行的先進理念。據了解,目前歐美發達國家仍然掌握著海洋產業的核心技術,我國相當一批企業甚至是龍頭企業在核心技術上幾乎是空白,還在生產低端產品,市場份額很低,缺乏國際競爭力。在青島,海洋科技基礎研究人才、應用技術開發人才的比例為3:1,只有20%的成果在本地轉化。
“青島市要發揮本土海洋科技優勢,爭取國家支持,建設海洋科學城,下最大決心打造中國的‘藍色硅谷’。”李群表示,青島市正立足海洋科技資源優勢,構建海洋科技創新體系,完善研究成果產業化體系,構筑海洋高端人才高地。
當前,青島市正在加快建設海洋國家實驗室、國家深潛基地、海洋科考船等海洋科技領域國家級創新平臺,重點突破海洋生物資源開發利用、海洋儀器儀表裝備制造、海水資源開發利用等一批關鍵技術;同時,依托中國海洋大學等高等院校重點發展與藍色經濟相關的學科專業,創建技術成果產業化體系和人才培養、引進機制。預計到2015年,青島市全社會研發經費占GDP的比重將達到2.5%,科技進步對海洋經濟貢獻率提高到65%左右。
搶抓落實爭占先機
宏偉藍圖要靠科學的實踐變成現實。青島市科學布局、完善體制機制創新,搶抓藍色經濟戰略先機,快速推進藍色產業發展,力促“深藍之城”早日實現。
產業發展離不開項目支撐。在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海西灣造船基地,青島武船重工有限公司的施工工地上工程車輛來往穿梭,一派火熱景象,該基地將成為武船重工促進發展方式轉型的新基地。
此外,新的青島國際機場的選址立項工作已經全面展開,中國首只藍色經濟概念投資基金在青島設立,基于云計算產業發展基礎的中國“北方數據中心”也在青島啟動。
“時不我待,機會稍縱即逝。”青島港口投資建設集團副總經理張浩表示,董家口港區是青島市藍色經濟區建設的五大區域之一,其西防波堤主體工程已于近日完成,比規劃提前半年,目前已開工和確定入駐項目總投資額超過400億元。
從整體上看,要把藍色經濟區的宏偉藍圖變為現實,青島既有優勢但也面臨許多困難和挑戰。目前青島市海洋產業仍然存在產業鏈短、配套不完善的問題,青島市造船業龍頭本地配套率僅為30%左右;2010年青島海洋產業增加值僅占青島地區生產總值的10%,總量依舊偏低。
與企業快速推進藍色經濟區項目發展相呼應,青島市政府有關部門開始了機制創新。青島市將對藍色經濟區建設工作實行“一把手”負總責制度,并擬推行行政區劃和體制改革創新。同時,青島市將出臺財政稅收、投融資、海域海島和土地使用、對外開放等方面的支持政策,大力發展藍色經濟。
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可以想見,隨著藍色經濟區建設逐漸推開,青島市將以其藍色經濟產業結構合理、藍色科技創新帶動明顯、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國際海洋強市形象,賦予自身一張內涵更加豐富的“深藍之城”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