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結構調整是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內容。我們要面向國內外市場需求,緊緊依靠科技管理創新和人力資源開發利用,加快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提高服務業產值和就業比重,加快發展綠色經濟和節能環保產業,培育壯大現代產業體系。
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對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我們要認真總結現代服務業發展特點與趨勢,積極優化產業結構,努力營造有利于現代服務業發展的良好環境,努力提高現代服務業所占的比重,促進三次產業在更高水平上協同發展,全面提升我國參與國際競爭和抵御風險的能力。
現代服務業是現代通信、信息技術與現代經營管理方式相結合的產物。當前服務業正呈現出信息化、國際化、標準化的趨勢,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不僅為傳統服務業發展提供支撐,更衍生出新的需求,從而使現代服務業成為一些地區經濟增長的新引擎。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取得了良好的成績。一是現代服務業總量有所擴大,新興服務業發展迅速,服務功能不斷增強。電子商務、軟件服務、金融保險業發展勢頭強勁;科技咨詢、工業設計、信息發布、創意產業等新興服務業發展迅速,使服務業在生產生活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網絡文化、動漫游戲、休閑娛樂、數字家庭、網絡社區、無線城市等電子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進一步改變了生活方式,擴大了消費需求,有力地拉動了經濟增長。二是現代服務業就業人數不斷增加。三是服務外包、服務貿易逐年擴大,通訊、保險、金融、計算機和信息服務以及咨詢、廣告等高附加值服務貿易迅猛發展。
但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國服務業尤其是現代服務業的發展仍然存在許多問題。比如,當前在商貿、餐飲、倉儲等傳統服務業領域,企業規模小、管理手段落后、競爭能力弱等問題還很突出,現代服務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率還不高,非服務部門中特別是制造業、事業單位中服務內部化的現象仍比較嚴重,現代服務業仍未發揮出對其他產業的強力支撐作用。
現代服務業的發達程度是衡量經濟、社會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志。從社會需求角度來看,隨著經濟的發展,消費者的消費方式、理念都在發生著變化,消費者正在由對工業時代簡單的物質產品需求,轉向高科技含量、知識密集、高附加值的精神產品的需求。從這個角度講,加快發展服務業,有利于提高人民群眾生活水平,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個性化、多樣化的物質文化需要。從經濟發展角度來看,隨著社會分工日益深化,研發、設計、營銷策劃、管理咨詢、會計審計、法律服務、信息服務等從生產中剝離出來,成為獨立的新興服務行業。這些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提高了工業部門對社會資源的利用效率,減少了工業企業對資源的依賴程度,降低了工業生產對自然生態環境的破壞,從而有利于我國實現經濟結構調整,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
目前,加快促進我國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具體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優化現代服務業結構,提高行業發展水平。優化現代服務業結構可以從三個層次來考慮。第一,優化企業組織結構,主要是依托有競爭力的企業,形成一批創新能力強、信息化應用水平高、同行業中具有明顯競爭優勢的投資多元化的服務業大公司和企業集團;同時,改變中小企業經營方式陳舊、技術設備落后、功能單一的被動局面,鼓勵其向經營方式靈活化、服務品種多樣化、服務形式特色化、服務質量精細化的方向發展。第二,優化行業結構,大力發展面向生產的服務業,促進現代制造業與服務業有機融合、互動發展;優先發展運輸業,提升物流的專業化、社會化服務水平;積極發展信息服務業,加快發展軟件業,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有序發展金融服務業,健全金融市場體系;大力發展科技服務業,充分發揮科技對服務業發展的支撐和引領作用;規范發展商務服務業;改組改造傳統服務業,運用現代經營方式和服務技術,提高技術水平和經營效率。第三,優化地區結構,各地區可按照有關規劃、城鎮化發展趨勢和工業布局,根據當地市場需求和資源稟賦,明確定位,錯位經營,優勢互補,推進物流、信息、研發、設計、商務服務等輻射效應較強的服務行業產業聚集,形成以高新技術園區為載體的平臺。
二是提高服務業專業化水平。加快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既要注重外延型的規模擴張,也要注重內涵型的質量提高,重點在于改善服務模式,增強人性化、便利化、信譽化的服務特色。規模擴張主要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方面依靠互聯網的運行平臺,增加新的服務門類和業務,進行網上設計、供給、營銷,大力發展游戲動漫、文化創意等新興服務產業,改善服務業的內部結構;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和高科技手段,對傳統服務業改造升級,開拓新的服務運營方式和服務品種,使傳統服務產業組織形式向專業化、連鎖化、聯盟化轉變,產品向自助化、網絡化發展。質量提高主要是用先進的理念改造服務業,用高新技術與信息技術裝備服務業,提高服務的知識密集度與技術含量,增強運行的穩定性,培育服務業新的增長點,增強跨區域輻射能力。
三是加大基礎設施投資力度,拓寬投融資渠道。要進一步完善鐵路、公路、民航、水運等交通基礎設施,優先發展城市公共交通,形成便捷、通暢、高效、安全的綜合運輸體系;積極推進“三網合一”工程,建立健全信息網絡體系,加強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加快建設信息資源庫,實現網絡資源和信息資源的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