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稅政策對中小企業的支持很大。
財政部積極改進和創新支持方式。在進一步明確支持領域、突出工作重點,充分體現國家政策導向的同時,綜合運用并創新多種支持手段,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和帶動作用,有效地激發了社會資金支持中小企業的熱情。
去年,首批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股權階段參股項目簽約。這是國家財政首次以股權投資方式與投資公司合作專門向初創期科技型中小企業進行投資。經財政部、科技部批準,6家簽約的創業投資機構將作為主發起單位,分別發起設立創業投資基金,首期融資規模達到10.45億元,其中引導基金參股即中央財政投資1.59億元。近年來,我國出臺一系列財稅政策,幫助眾多的中小企業渡過了難關,打開了發展空間。
調整結構扶持創新
記者從有關部門了解到,我國在財稅政策方面從解決中小企業技術創新過程中的“市場失靈”入手,重點圍繞電子信息、新能源與高效節能、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技術服務業等高新技術領域,支持了一大批中小企業開展技術創新活動,促進了科技成果產業化和新興產業發展。截至今年上半年,創新基金累計支持的中小企業技術創新項目已超過2.3萬個。創新基金吸引和扶持各類高學歷人才、留學人員到技術創新第一線,鼓勵他們創辦科技型中小企業,開展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據統計,截至2009年底,正在執行的5269個項目職工人數達49.8萬人,比項目立項前增長了23%。
我國中小企業普遍存在布局分散、結構趨同、經營粗放、技術落后、專業化協作程度低等問題。今年,財政部制定印發了《地方特色產業中小企業發展資金管理暫行辦法》,安排地方特色產業中小企業發展資金29.5億元,撥付各省級財政部門按照統一要求并結合當地實際,重點支持地方特色產業集群和聚集區內中小企業技術進步、節能減排、協作配套,引導各地積極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特色產業,促進形成特色鮮明、分工合理、各展所長、協調發展的產業和區域經濟格局,從而帶動整體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目前,以上政策正在抓緊組織落實。
今年,為落實中央關于加大力度支持中小企業開拓國際市場精神,財政部和商務部重新制定了《中小企業國際市場開拓資金管理辦法》,將原來對中小企業的支持條件由年度進出口1500萬美元以下擴展到4500萬美元以下,同時根據形勢需要,增加了電子商務、境外收購技術和品牌等支持內容。
9年來,該項政策支持的企業涉及高新技術產品、農產品、電子化工產品、紡織服裝產品等多個領域。據統計,2001年至2009年,受到資金支持的中小企業出口額由2001年的941.2億美元增長到2009年的4231.1億美元,2001年至2009年,累計21664戶企業實現了產品出口的“零”突破,累計1999戶企業的出口額超過1500萬美元。
發揮資金撬動效應
近年來,財政部積極改進和創新支持方式。在進一步明確支持領域、突出工作重點,充分體現國家政策導向的同時,綜合運用并創新多種支持手段,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和帶動作用,有效地激發了社會資金支持中小企業的熱情。
促進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建設。為發揮擔保機構在中小企業信用保證、資金融通方面的積極作用,中央財政自2006年起實施了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業務鼓勵政策,主要采取業務補助、保費補助及資本金投入等支持方式,支持信用擔保機構增強業務能力,擴大中小企業擔保業務。今年,財政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在深入調研和總結經驗的基礎上,聯合制定了《中小企業信用擔保資金管理暫行辦法》,明確:一是對符合條件的擔保、再擔保機構開展的中小企業融資擔保(再擔保)業務給予補助,鼓勵擔保機構和再擔保機構為中小企業特別是小企業提供融資擔保(再擔保)服務;二是對擔保機構開展的擔保費率低于銀行同期貸款基準利率50%的中小企業融資擔保業務給予補助,鼓勵擔保機構為中小企業提供低收費擔保服務;三是特殊情況下,對符合條件的擔保、再擔保機構給予注資支持,鼓勵擔保機構擴大資本規模,提高信用水平,增強業務能力。截至目前,中央財政累計安排中小企業擔保資金70.38億元。其中2009年共安排40億元,比上年增長1.2倍,今年繼續安排10億元。從今年上半年撥付的10億元資金看,獲得補助的663家擔保機構共為4.5萬戶中小企業提供了1887億元貸款擔保。
稅收政策讓中小企業受益
近年來出臺的對企業的稅收鼓勵和優惠政策中,有許多條款使中小企業受益:
鼓勵“三農”事業發展的稅收政策。企業從事農、林、牧、漁業項目的所得,可以免征、減征企業所得稅等條款,使很多中小企業受益。
鼓勵技術創新的稅收政策。國家需要重點扶持的高新技術企業,減按15%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企業為開發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所發生的研究開發費用,可享受加計扣除或攤銷的優惠政策;企業的固定資產由于技術進步等原因確需加速折舊的,可以縮短折舊年限或采取加速折舊的方法。
鼓勵就業的稅收政策。對下崗失業人員、隨軍家屬、自主擇業的軍隊轉業干部等特殊群體的自主創業給予稅收優惠政策;企業招收下崗失業人員年內按實際招用人數予以定額(每人每年4000元,可上下浮動20%)依次扣減營業稅、城市維護建設稅、教育費附加和企業所得稅;下崗失業人員從事個體經營每戶每年8000元扣減當年應納稅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