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想到,這一輪鋼價在這么短時間內跌這么多。”5月19日,上海知名鋼貿商百營集團董事長崔建華對本報記者感嘆,“以前都是國際市場影響國內,現在則是中國鋼市領跌全球。”
經過連續4周的高位回調,鋼價現已進入快速下跌通道。與此同時,記者從數位鋼廠負責人士處得到證實,三季度礦價可能還將在目前基礎上繼續上浮20%-30%。
據了解,目前主流鋼廠均在滿負荷生產。釋放高產能的同時,一方面產品價格下降,另一方面原料成本上升,身處夾層的中國鋼企再逢雪上加霜。
需求下跌
“市場情況很不好,整個市場下跌的幅度可以說出乎大部分人的意料。”華東一家鋼廠的高層對記者表示。
據蘭格鋼鐵網19日公布的最新數據,至5月14日,國內市場長材和板材的均價為5390元/噸,比上一周大幅下跌236元,比4月底下跌223元。全國10大城市長材、板材5大類品種價格普遍大幅下跌,其中Φ25mm二級螺紋鋼均價為4279元,比上周跌215元;Φ6.5mm高線均價4261元,跌245元,為最甚。
這可謂是房地產調控政策出臺后對鋼市立竿見影的影響。
“從房地產建設用鋼本身來說,并不是很大。但這是一個波及數十個產業的行業,影響到家電、汽車、制造裝備等一系列下游用鋼客戶。”馬鋼股份(600808,股吧)公司市場部經理李建設告訴本報記者。
上海另一大型鋼貿商均和集團以經營熱軋為主,該公司副總經理錢暑強表示,在基建需求方面也能感到明顯的需求放緩。
“以熱軋為例,比如月需100噸的買家,以前可能提前3個月就把300噸都買好了。現在即使是100噸可能也要分三四次買。”
“之所以覺得現在的跌幅意外,是大家早前對于下游需求的預計太過樂觀了。”崔建華表示,“以汽車板為例。之前在2009年中國汽車銷售突破1364萬輛的基礎上,預計今年汽車銷售能夠達到1800萬-2000萬輛,現在看來達不到。各種實際需求都在下跌。”
判斷分歧
對于此輪鋼市下跌的原因,錢暑強認為有二。
“一是鋼價漲的時間不短了,中間會有技術微調,可剛開始時又碰上國家經濟結構調整,對整體資金鏈有一個大的影響;二是國家要把原來的投資拉動轉型為實際需求拉動,鋼材的消耗量應該會有一個減緩的過程。”他說。
上述華東鋼廠高層卻向本報記者表示,“此輪下跌的主要原因在于預期不好。我個人的判斷,從鋼材需求的角度今年不會差得太多,只是預期降低導致的暴跌。”
據本報記者了解,在近期不少鋼廠的內部經營會議上,都出現了對原因、對后市判斷的分歧。有意思的是,在業界專家預測產量和市場繼續上行的同時,鋼廠多持悲觀態度。
目前,鋼材的市場價格和出廠價格倒掛現象正日益嚴重。以25mm螺紋鋼為例,目前國內主流鋼企出廠價為4700元/噸,而北京、天津等城市市場價格只有4200元/噸左右,部分商家報價已經低至4000元/噸,價格倒掛達到500—700元/噸;上海等城市市場價格已經低至3800元/噸,價格倒掛達900元/噸。
崔建華向記者表示,目前金融交易對于鋼材現貨市場的影響越來越大。
“大宗商品的金融屬性越來越明顯了,現在都是期貨拖著鋼材現貨跑,雖然需求下降、產能過剩、心態悲觀等因素也都實際存在,但我認為導致這輪鋼價下滑最主要的因素,還是在于金融交易平臺的影響。”他說。
蘭格數據顯示,5月14日,螺紋主力合約1010從前一周五收盤價4545元/噸,暴跌到當日4367元/噸,下跌178元。蘭格電子盤四大品種同期大幅下挫,螺紋綜合價格一周下跌169元。
這中間甚至出現了極端案例。知情人士向本報記者透露,上海鋼嶺的一位小型貿易商,因操作電子盤時“做反了”,虧損了2000多萬,日前選擇了自殺。
成本上漲
鋼鐵行業除需面對“跌跌不休”的鋼價外,還很可能承受更高的原料成本壓力。
“現在鐵礦石的定價權完全是在供應商手上,我們了解到的情況是有可能三季度的價格會在二季度基礎上上浮20%-30%,甚至超過市場上的現貨價。悲哀的是,我們不高興還得要,不然會面臨礦石供應缺口、也會與礦商關系搞僵。后期的經營壓力會非常大。”有鋼廠高管告訴記者。
臺灣最大鋼鐵制造商中國鋼鐵集團18日甚至還預測,三大礦商可能在7月份開始的季度里把鐵礦石出口價格再次提高30%-50%。
今年二季度以來,中國鋼企被迫放棄年度長協,追隨日韓與淡水河谷、力拓、必和必拓簽訂季度合同,以上一季度的平均現貨市場價,來計算下一季度的定價。目前,我國主流鋼廠使用的礦石在120美元/噸左右,而前期的低價礦石庫存已被基本消耗完畢。
李建設告訴本報記者:“如果三季度礦價按照現在傳言中的160美元/噸定價,加上海運費后到中國就得達到180-190美元/噸,就是沒跌之前的鋼價,也沒有辦法承受。”
18日,淡水河谷首席執行官阿格內利(Roger Agnelli)就表示,預計未來兩年,鐵礦石價格都仍將“堅挺”,因全球需求繼續超過供給。
必和必拓CEO高瑞思也說,即使中國經濟增長放緩,鐵礦石價格也會保持在每噸近120美元-130美元的水平。
當上游新的定價機制,遭遇下游疲軟的市場表現時,其實對彼此都構成了一道挑戰,也同時留下了緩沖的空間。
李建設表示:“其實我們自產的國內礦增產很快,4月份同比增長達到了44.9%。現有礦價下,國內企業也有利潤驅使下的動力,可以在不小的程度上彌補礦石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