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第五極”要來了,這次可能是真的。
今年全國兩會上,湖南和湖北兩省代表團,以代表團名義提出《關于支持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上升為國家重大區域戰略的建議》,希望國家層面進一步明確長江中游城市群戰略定位,建設“中三角”雙循環發展示范區。
不僅如此,湖南、湖北和江西三省全國政協委員,還聯名提交《關于加快長江中游城市群交通一體化的建議》的提案,建議國家發改委會同交通部等,組織編制長江中游城市群交通一體化發展規劃,統籌指導長江中游城市群交通一體化協同發展。
就在2月24日,國務院批復同意《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十四五”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明確要打造長江經濟帶發展和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支撐、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重要城市群。
雖然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并未明確為國家重大區域戰略,但輿論認為,《實施方案》的批復意味著,長江中游城市群距離上升為國家重大區域戰略僅一步之遙,繼京津冀、長三角、大灣區、成渝雙城經濟圈之后,中國經濟“第五極”已然呼之欲出。
“迎來發展關鍵期”
長江中游城市群(又稱“中三角”)是中國面積最大、中部地區最重要的城市群,涵蓋湖北、湖南、江西3省31個城市。
2020年,長江中游城市總人口為1.3億人左右,占全國約9.4%;GDP達到11.1萬億元,占全國約9.3%。就規模而言,長江中游城市群的經濟體量,和粵港澳大灣區不相上下,要高于作為第四極的成渝雙圈。
其中,湖北武漢是9個國家中心城市之一,也是中部第一城,2021年的GDP達到17717億元,位列全國第九;另一個中心城市湖南長沙,也早已邁入了GDP萬億俱樂部,2021年長沙GDP達到13270.70億元,位列全國第十五。
長江中游城市群臨江達海,有著良好的區位條件。不管是從區位條件,還是經濟、人口規模,城市構成來看,具備擔綱重要增長極的潛力。
近幾年來,京津冀協同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等國家重大規劃相繼出爐,區域經濟形成了東南西北四極的格局,長江中游城市群一直缺少國家級的規劃來加持。
“從大的經濟區域來說,國家的重視程度‘中三角’是最差的”,湖北省統計局副局長、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葉青說。
國務院批復同意《實施方案》,一定程度上填補了這一空白。
目前,《實施方案》的全文還沒有公開,不過批復文件已經提到了長江中游城市群的戰略定位:長江經濟帶發展和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支撐、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重要城市群。
從“全國經濟新增長極”到“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從“具有一定國際影響的城市群”到“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重要城市群”……參與起草《實施方案》的中國城市經濟學會副會長秦尊文對中國新聞周刊說,通過三個“重要”不難看出,長江中游城市群的地位有了明顯的提升。
2015年國務院發布《關于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規劃的批復》,當時長江中游城市群的戰略定位是:長江經濟帶重要支撐、全國經濟新增長極和具有一定國際影響的城市群?!霸趪鴥却笱h為主體的背景下,長江城市群正好在內陸地區,承東繼西、連南接北,被寄予厚望。”秦尊文說。
7年前的規劃提出到2030年,長江中游城市群要建成“具有一定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城市群”,而這次的實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就要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重要城市群”。秦尊文表示,目標提高了,時間提前了,“長江中游城市群迎來發展關鍵期”。
批復還提到,“在體制機制改革、重大項目建設、試點示范等方面給予積極支持”。輿論認為,這為長江中游城市群未來的發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武漢VS長株潭,誰是龍頭?
按照規劃,長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漢城市圈、長株潭城市群、環鄱陽湖城市群為主體的特大型城市群。誰將成為引領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的龍頭,也成為輿論普遍關心的問題。
2021年3月,國家“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推動長江中游城市群協同發展,加快武漢、長株潭都市圈建設,打造全國重要增長極。
可以看出,武漢和長株潭都市圈的戰略地位較為重要,被認為是推動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的重要支撐點。
從規模和體量來看,武漢城市圈確實占據較大優勢。2021年武漢城市圈GDP達到3.01萬億元,位居全國省域城市圈第一名,面積為5.78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超過3100萬。
同期,長株潭都市圈GDP為1.92萬億元,面積為2.8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為1500萬左右。多個指標顯示武漢都市圈是長株潭都市圈的2倍左右,而以江西南昌為中心的環鄱陽湖城市群,則處在第三梯隊的位置。
但是在成熟度和協同性方面,長株潭都市圈卻領先武漢城市圈。早在上世紀80年代,建設長株潭經濟區的方案就已被提出,1997年長株潭一體化發展戰略正式實施,至今建設發展已有30多年。就在《實施方案》批復的同一天,《長株潭都市圈發展規劃》正式獲批消息也對外公布,成為中部地區首個拿到國家“認證”的都市圈。
國家發改委的復函提出,發揮長沙輻射帶動周邊城鎮發展作用,深入推進長株潭同城化發展,提升對長江中游城市群的支撐能力,更好助推長江經濟帶和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
葉青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長沙有長沙的優勢,武漢有武漢的優勢,南昌相對來說比較弱。至于誰將成為長江中游城市群的龍頭,葉青說,從歷史這個角度來看,1987年成立的武漢經濟協作區,就包括長沙和南昌;從現實角度講,武漢的總量是最大的,“誰GDP大、誰的大學多,那肯定就是”。
在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原所長牛鳳瑞看來,長江中游城市群之間的聯系目前并不是特別緊密,還沒有達到城市群概念的聯系?!耙v龍頭,這非常勉強”,牛鳳瑞對中國新聞周刊說,武漢對長株潭和南昌的影響并不是特別大,各自有各自的輻射范圍和要素聚集空間,還沒有達到那種相互依存的水平。
牛鳳瑞表示,空間、人口、產業各方面來說,三者都有各自的發展空間,各自相對獨立的產業結構體系,相對獨立性都比較強,現在還達不到需要互相依賴、互相促進的程度,“跟珠三角、長三角還完全不是一個概念”。
他認為,這三個省會城市都還處于聚集要素的階段,沒有達到外溢的階段,包括武漢、長沙和南昌,未來都還有一個比較長時間的“極化階段”。
一體化融合有待加強
《實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形成一體化發展格局。相較于長三角、大灣區這些更成熟的城市群,在協同水平上,長江中游城市群還有很大差距,資源要素的流通尚未能形成一個統一、暢通的大市場。
甚至武漢城市圈、長株潭都市圈和環鄱陽湖城市群內部,城市之間的行政邊界依然清晰存在,基礎設施、產業、公共服務等層面距離同城化還較遠。
因此,長江中游城市群目前內部的互聯互通程度,還有很大的提升余地。正如國務院批復中所提到的,要健全協同機制,細化任務舉措,形成工作合力,確保各項目標任務落到實處。只有一體化再上一個臺階,長江中游城市群的高質量發展,才能迎來質變。
事實上,長江中游城市群在很早之前就開始了一體化的合作進程。
2012年,長江中游城市群就簽訂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在基礎設施、產業、市場等多個方面展開合作。2013年開始,武漢、長沙、南昌先后簽訂了《武漢共識》《長沙宣言》《南昌行動》。
隨著城市群戰略的推進,湖南、湖北、江西三地的協作近幾年變得更加緊密。比如就在去年6月,湖北、湖南、江西在武漢簽署“合力打造長江中游城市群協同創新共同體”協議。9月,三省宣布組建長江中游三省協同發展聯合辦公室,并簽署了《長江中游三省協同推動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等多份文件,打造2小時互達經濟圈等。
城市群的總體發展水平,不僅取決于核心城市,更取決于城市之間的一體化融合程度。在葉青看來,長江中游城市群的發展“不是簡單的每年開個會就完了”“這么好的條件發展不起來,就是經濟合作不夠”。
葉青舉例說,假如長沙和武漢形成一個經濟帶,那在經濟帶上的城市就可以發展起來,如湖南岳陽,湖北咸寧等城市,“如果不團結起來,就不能夠形成經濟帶,總量就上不去”。
葉青認為,長江中游城市群的發展存在“各自為戰”的現象,“大家都忙著發展自己,還沒嘗到合作的甜頭”。“就像長三角一體化一樣,‘中三角’一定要一體化,長三角怎么做我們(中三角)也怎么做”,他說。
今年兩會,多名全國政協委員建言把長江中游城市群打造成重要增長極。他們認為,長江中游城市群創新水平和產業協同程度不高,城市群內電子信息、裝備制造、汽車等支柱產業尚未形成上下游較為完備、相互間密切協作的產業鏈;長江中游城市群協同發展機制有待健全,省際合作覆蓋領域相對較少,統一市場建設總體滯后。
受訪專家普遍認為,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面臨的最核心、最緊迫任務是加強區域合作。秦尊文表示,長三角一體化的示范帶動下,長江中游城市群也進入實際操作和實質合作階段。區域合作層面比之前有比較大的進步,但跟長三角、大灣區相比,還是沒有那么緊密。
葉青認為,長江中游城市群的發展,一方面需要國家層面的強力推動;另一方面,“中三角”項目要細化,每一項都把它列出來,倒計時來把它落地。
來源:《中國新聞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