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前召開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就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提出明確要求、作出系統(tǒng)部署,有力引領新時代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邁上了新征程、展現出新氣象。
哲學社會科學發(fā)展的新氣象,體現在很多方面。我感受最深的是:受重視程度更大了、主旋律更鮮明了、主體性更強勁了。這一切,都具體體現在哲學社會科學人才隊伍的蓬勃成長上。
“千秋基業(yè),人才為先。”習近平總書記一貫高度重視人才。5年前,習近平總書記既肯定了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隊伍不斷壯大,研究水平和創(chuàng)新能力不斷提高”,又指出“有數量缺質量、有專家缺大師”的不足現實存在,并強調指出,要“構建種類齊全、梯隊銜接的哲學社會科學人才體系”。
5年來,黨和政府著力實施以育人育才為中心的哲學社會科學整體發(fā)展戰(zhàn)略,構筑學生、學術、學科一體的綜合發(fā)展體系,哲學社會科學“五路大軍”穩(wěn)步前行、人才輩出,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打下了堅實基礎。
從外部環(huán)境看,5年來,不同層面對哲學社會科學隊伍建設的經費投入、資源配置、平臺構筑、制度保障等各方面支持力度都不斷加大。尤其在高等教育領域,傳統(tǒng)文科強校你追我趕,許多理工類高校也結合學科特點在文科領域涵育優(yōu)勢,為人才的培養(yǎng)與使用提供了良好條件,給予了全面支撐。
從人才自身看,5年來,哲學社會科學隊伍的政治立場更加堅定,研究能力持續(xù)提升,創(chuàng)新意識不斷增強,學風建設成果彰顯。馬克思主義在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指導地位進一步強化,真學、真懂、真信、真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自覺在各學科人才隊伍中不斷強化,馬克思主義一度在一些學科中“失語”、教材中“失蹤”、論壇上“失聲”等現象得到有力扭轉。與此相應,做具有主體性的學術,越來越成為我國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普遍自覺。
這些年來,哲學社會科學界堅持用中國人的世界觀方法論研究中國、觀察世界,努力增強學科體系、話語體系、教材體系的主體性和原創(chuàng)性,標志性成果不斷涌現。
人才隊伍的這些新氣象,對于新時代哲學社會科學的繁榮發(fā)展具有深層次甚至根本性意義。這表明,一種良好的學術生態(tài)正在生成、強化,哲學社會科學守正創(chuàng)新的內在自覺、內生動力正在持續(xù)強勁。循此推進,久久為功,我們一定能夠收獲新時代哲學社會科學的繁花碩果,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如期建成、為中華民族復興夢圓,貢獻中國學術應有的力量。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