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作風和學風是決定科技事業成敗的關鍵。黨中央高度重視科研作風和學風建設。習近平總書記在兩院院士大會上指出,要弘揚科學報國的光榮傳統,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學精神,勇于創新、嚴謹求實的學術風氣。今年6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 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對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做出了全面系統的部署。為在全社會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在科技界切實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我們向廣大科技工作者倡議:
一、自覺踐行新時代科學家精神
繼承和發揚老一輩科學家堅持國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艱苦奮斗、科學報國的優秀品質,在新時代堅定敢為天下先的自信和勇氣,敢于提出新理論、開辟新領域、探尋新路徑,在解決受制于人的重大瓶頸問題上強化擔當作為。堅持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甘坐“冷板凳”,肯下“苦功夫”,倡導團隊精神,堅持全球視野,加強國際合作。堅持立德為先、誠信為本,勇做重大科研成果的創造者、建設科技強國的奉獻者、崇高思想品格的踐行者、良好社會風尚的引領者。
二、堅守科研誠信底線和科研倫理規范
嚴守學術道德底線,遵循科研倫理規范。保證科研數據客觀、真實、完整,保證實驗方案科學、環境客觀、檢驗充分、結果真實。規范引用和使用他人觀點、數據及文獻,尊重他人原創。按照對科研成果的創造性貢獻大小和學術規范據實署名和排序,反對無實質學術貢獻者“掛名”,尊重和維護成果貢獻者在成果署名、知識產權歸屬等方面的合法權益。
三、反對浮夸浮躁、急功近利
深入科研一線,掌握一手資料,不人為夸大研究基礎和成果的學術價值與實用價值,不能把未經科學驗證的現象和觀點當成定論向公眾傳播。保證項目申請、獎勵推薦等材料客觀準確,真實描述科研成果,不為獲取科研經費而申報明顯不具備研究基礎的項目。不參加自己不熟悉領域的咨詢評審活動,不在情況不掌握、內容不了解的意見和建議上署名簽字、出具證明。謹慎兼職,并確保兼職與本人研究專業相關,杜絕無實質性工作內容的各種兼職和掛名。
四、加強科研數據及成果管理
保證科研檔案與科技報告系統、真實,準確記載研究條件、研究過程、研究數據和分析結果,確保關鍵過程可重復、關鍵結果可檢驗,按規定管理、留存實驗記錄、實驗數據等原始數據資料。公布突破性科技成果和重大科研進展應當經所在單位同意,推廣轉化科技成果不故意夸大技術價值和經濟社會效益,不隱瞞技術風險,確保經得起同行評、用戶用、市場認。
五、反對科研領域“圈子”文化
堅持“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打破門戶傾向,抵制各種利益紐帶和人身依附關系。對于學術上的問題,要堅持學術民主,就事不就人進行爭論和爭鳴,勇于批評和自我批評。公正負責地參加項目評審、人才評價和機構評估等活動,抵制各種人情評審,在科技項目、獎勵、人才計劃和院士增選等各種評審活動中率先做到不“打招呼”,不“走關系”,不投感情票、單位票、利益票。
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
作為科學家,努力做到學為人師、行為世范,引導教育學生嚴格遵守學術規范,加強對學生科研活動的審核把關,傳播追求真理、科技報國的價值理念,引領更多青少年投身科技事業。主動走近公眾,開展科普活動,弘揚科學精神與科學文化,在全社會形成尊重知識、崇尚創新、尊重人才、熱愛科學、獻身科學的濃厚氛圍。積極推動建立和完善有利于良好作風學風的科技管理制度規范。
共同倡議科學家
孫昌璞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生院院長
梅 宏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副院長
張學敏 中國科學院院士、軍事醫學科學院國家生物醫學分析中心主任
周忠和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
丁奎嶺 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常務副校長
陳曄光 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
李儒新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所長
傅小蘭(女)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所長
孫斌勇 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陳云霽 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
摘自《中國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