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4日,中國北京——日前,全球能效管理和自動化領域的專家施耐德電氣在京舉辦“知行合一,將可持續發展進行到底”—— 施耐德電氣可持續發展與企業社會責任溝通會。會議期間,施耐德電氣中國區副總裁、公司事務及可持續發展負責人王潔,與資深媒體人、學者和相關機構代表齊聚一堂,就全球及中國可持續發展現狀、相關領域的創新實踐等話題進行了交流與討論。
隨著聯合國《變革我們的世界——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發布,G20成員國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行動計劃,可持續發展正在成為一個世界性議題。作為推動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主體之一,企業如何平衡“環境”、“效益”、“人員”之間的關系,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如何發揮企業在推動社會可持續發展進程中的主體作用,成為政府、專業機構、以及企業自身共同面臨的課題。
行勝于言,放眼長遠,將可持續發展進行到底
會議期間,施耐德電氣中國區副總裁、公司事務及可持續發展負責人王潔女士與來賓分享了施耐德電氣的可持續發展理念與實踐,并強調了施耐德電氣“做中國可信賴的可持續發展伙伴”的承諾。
施耐德電氣中國區副總裁、公司事務及可持續發展負責人王潔發表演講
施耐德電氣中國區副總裁、公司事務及可持續發展負責人王潔女士指出:“施耐德電氣的可持續發展理念源于強大的使命感。施耐德電氣認為能源的獲取和使用是一項最基本的人權,也希望地球上所有人類都能獲取安全、可靠、高效和可持續的能源。這種使命感直接影響了我們的業務,我們致力于幫助客戶更安全、可靠、高效、互聯互通且可持續地使用能源。這一目標也激發我們持續創新,加大研發投入。為了保證可持續發展目標的落實,施耐德電氣自成體系的‘地球與社會晴雨表’為我們的行動提供了嚴格的衡量機制。這種嚴格要求始于管理層,再廣泛與我們每一個員工的行為相連。經過多年實踐,可持續發展已成為施耐德電氣全員自覺踐行的價值觀。”
作為一家將可持續發展作為戰略核心的企業,施耐德電氣擁有自己完整、透明、由獨立第三方審計的可持續發展實踐評估體系 ——“地球與社會晴雨表”。該體系延承國際公認的可持續發展評估維度,從“環境、經濟和社會”三大要素出發,設定了環境(Planet)、效益(Profit)、人員(People)三大類指標,并每季度對各項指標的完成情況進行測評。審計工作由獨立的第三方機構開展,結果按季度向企業內部及外部進行披露。晴雨表每三年更新一次,通過更詳細的發展和完善,以設立更高的評估標準。在剛剛公布的2016年第二季度“地球和社會晴雨表”非財政業績報告中,施耐德電氣獲得的總分為6.97(總分10分),已超過其6分的計劃目標分數。施耐德電氣憑借在可持續發展推動上的出色表現,躋身美國《新聞周刊》(Newsweek)、著名財經媒體《企業騎士》(Corporate Knights)和HIP Investor聯合發布的“2016年度全球綠色排行榜”十強。
當前,施耐德電氣已經將可持續發展理念貫穿在業務發展的各個層面。施耐德電氣正致力于在全球范圍內提供創新的解決方案,解決能源困境,即在人類使用優質能源的基本權利與地球碳足跡之間尋求平衡。在中國市場,施耐德電氣也同樣在積極踐行中國政府提出的五大發展理念,因地制宜,制定適合本地的可持續發展考量標準和長遠目標,力求實現本地市場與全球可持續發展議程的同步。目前,施耐德電氣中國不僅在“100個工業基地零廢棄”,“100%的產品采用Schneider ecoDesign WayTM”,“75%的收入源于擁有Green PremiumTM綠色產品認證標志的產品”,“100%的推薦供應商遵循ISO 26000標準”等指標要求上與全球同步,也擁有“獲取能源行動計劃-新疆無電村”、“碧播職業教育”、“員工well-being計劃”等豐富的本地實踐。
知行合一,以一帶多,打造可持續發展生態
會議期間,中國可持續發展工商理事會首席環境專家詹鯤,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肖紅軍博士,《南方周末》公益、民生版資深編輯呂宗恕與王潔女士從政策、標準、企業、生態等多個維度展開了以“知行合一,如何走向可持續未來”為主題的交流。
從左至右:《南方周末》公益、民生版資深編輯呂宗恕、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肖紅軍博士、中國可持續發展工商理事會首席環境專家詹鯤、施耐德電氣中國區副總裁、公司事務及可持續發展負責人王潔
中國可持續發展工商理事會首席環境專家詹鯤指出:“資源短缺、能效偏低的事實決定了中國的可持續發展日程更為迫切。企業作為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應該更加積極和科學地參與到可持續發展事業中。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實踐不應只是‘獨善其身’,還應帶動上下游的企業,共同推動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肖紅軍博士則認為:“企業推行可持續發展首先要解決動力機制問題,要將可持續發展理念融入使命、愿景與戰略中。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要將可持續發展與自身業務關聯,利用優勢,創造更大的社會價值?!弊詈?,在給跨國企業未來開展可持續發展實踐的建議中,肖紅軍博士指出,可持續發展經過了“授人以魚”,到“授人以漁”,再到搭建漁場的歷程。從模式創新的角度來看,企業可以開啟生態圈思維,突破產業鏈局限,擔當社會資源的整合者。此外,企業應該發揮自身優勢,積極參與行業標準的創建過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