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來源:南方都市報
我國的第三方檢測機構起步比較晚,但是發展迅速,目前中國已成為僅次于歐盟和美國的全球第三大檢測市場,作為一項高新技術服務產業,檢驗檢測在國際國內都有廣闊的發展空間。近日,云南白藥設立的第三方檢測公司通過了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實驗室等機構資質認定。這是國內首家依托制藥企業實驗室轉型建立的第三方檢測機構。
云南白藥方面公開的資料,該集團設立的第三方檢測公司名為云南天正檢測技術有限公司,通過了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實驗室等機構資質認定。這是國內首家依托制藥企業實驗室轉型建立的第三方檢測機構。該檢測公司由云南白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與云南省藥物研究所控股,從籌備、立項到成立歷時兩年,完成了11萬字的體系文件,在CNAS認證中,涉及微生物、化學(藥品、食品、化妝品)檢測領域共53個項目;在CMA/CMAF資質認定中,涉及藥品、食品、化妝品、潔凈區環境4個領域186個申報項目的技術能力審查。
我國的第三方檢測機構起步比較晚,但是發展迅速,從2002年我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國內消費者和監管部門對產品質量安全的要求逐步與國際接軌,國內檢測市場全面放開,國外第三方檢測機構紛紛進入國內,原有市場規模和機制均發生巨大變化,第三方檢測機構在市場經濟中的作用也越來越明顯。尤其是2008年以后,全球檢測產業年增長幅度達6%,遠高于全球經濟年均2.1%增速,中國已成為僅次于歐盟和美國的全球第三大檢測市場,作為一項高新技術服務產業,檢驗檢測在國際國內都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廣州醫科大學金域檢驗學院院長梁耀銘表示,2010年中國獨立醫學實驗室產值為12.8億元,占醫檢市場的1%;2011~2015年預測年均增長率為39%,2015年產值將達到67.8億元,“比如,中國醫檢發展迅速,獨立醫學實驗室在歐洲和美國已經發展了近100年,而中國目前仍然處于快速興起階段”。
據業內人士透露,目前國內存在的民營檢測機構有華測檢測、譜尼檢測、諾安檢測等,外資檢測機構有美國的UL、英國的Intertek、瑞士的SGS、法國的BV、德國的TUV等。這些檢測機構通常按照市場規律運行,機制靈活,尤其是外資檢測機構儀器精良、人員技術水平高端,在檢測市場上的份額逐年增加。
有質檢總局內部人士表示,政府檢測機構在日常的監督檢驗上花費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研究型檢驗往往缺乏充足的人力和技術力量。這些國際檢測機構迅速占領國內市場,除了憑借其悠久的歷史、廣泛的知名度和認可度外,更重要的是我國依然屬于出口大國,第三方檢測機構在我國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國外大買家的影響。由于社會性質、思維方式、做事方式等很多因素的影響,國內的檢測機構很難得到國外買家的廣泛認可,國內檢測行業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制約。
檢測機構市場化爭議
值得注意的是,業界討論多年的檢測機構市場化已于2014年由政府出面推動,根據質檢總局發布的數據,目前,中國國有檢驗檢測機構數占檢測機構總數近80%,民營檢驗檢測機構數量約占19.5%,外資檢驗檢測機構數量僅占0.5%,占比懸殊。2014年開始,國務院至少在五份文件中明確對檢測機構改革提出要求,關鍵詞便是“市場化”和“檢管分離”。最新的一份文件宣布,到2015年基本完成多個部門的檢驗檢測業務整合。政府原則上不再開辦一般性檢驗檢測認證機構。這意味著,政府檢測機構整合完畢后,下一步將進入市場化進程。
在市場化之外,有一方觀點也認為,檢測機構不應該完全市場化,一些國有的檢測機構仍然應該保留,因為一旦進去市場,企業會因為逐利忽視食品藥品監管的公共安全屬性和社會責任感。1997年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簡稱FDA)內部出現系統性失靈,這是持該方觀點的人經常用來作佐證的一個例子,藥品的審批檢測出現巨大漏洞,嚴重依賴外部評審專家而不是內部專業人員,多個藥品因安全性問題撤市,最大的當屬“瑞素靈”事件,該藥適用于降低血糖的口服藥物,但是,治療的同時出現了嚴重的肝臟損害,最終造成了94人肝臟完全衰竭、66人死亡的嚴重后果。
目前,大多數發達國家都有兩種并行的機構提供檢驗檢測服務—公益性和經營性,政府通過建立政府檢測機構或購買第三方機構的政府服務來滿足公益性的檢測服務,而經營性機構則盡可能與國際接軌,尋求市場化。以美國FDA為例,該機構在全美下設150多個辦公室和實驗室,有數以千計的醫學、化學和食品工程學博士做技術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