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廣利核系統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朱毅明先生
2005年至2009年,前后不到四年的時間,中國核電的發展已引起了世界各國的矚目。用國家能源局李冶司長的話說,中國在這次世界核電能源的復興中起了個大早并且出手快,占了核電崛起的先機。出于中國核電發展的速度和回應業內的呼聲,國家能源局正在修改核電發展的中長期規劃。那么我國核電行業的整體發展現狀如何?核電自主化程度怎樣?核電的健康發展還有哪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核電自動控制系統發展到何種程度……帶著網友們這些關心的問題,控制網記者采訪了北京廣利核系統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的總工程師朱毅明先生。
控制網:由于近兩年國家政策對核電發展的支持,核電已經成為當前中國發展最快的行業之一,能否請您為我們分析一下我國核電行業整體的發展現狀?
朱毅明:我國核電行業經過近三十年的發展,在核電站運營、設計和設備制造都取得了顯著的成績。近三年以來,核電建設速度明顯加快,通過和審批中的項目包括采用60萬千瓦機組的秦山二期擴建和海南昌江項目,采用二代改進型壓水堆的嶺澳二期、紅沿河、方家山、福清、寧德、陽江項目等等,采用三代AP1000技術的三門和海陽項目,采用三代EPR技術的臺山項目,還有采用高溫氣冷堆的石島灣項目等等。除此之外還有不少項目已經開展前期工作,在近幾年可能會陸續獲得批準。如此之多的核電站同時動工,對設計、制造和運營方面各種資源的需求量快速上升,這對工程設計單位和設備制造廠而言即是機會也是挑戰,人力資源和制造能力方面的限制是擺在核電行業面前的不可忽視的難題。
控制網: 您作為核工業儀控系統方面的專家,請為我們談談目前我國核電儀控技術發展的情況,與國外先進技術還存在哪些差距?
朱毅明:核電儀控技術實際上可以分為兩代產品,基于模擬電路和繼電器邏輯的第一代產品和基于CPU處理器和網絡技術的第二代產品。由于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期開始的核電大蕭條,近二十年全球范圍新建的核電機組數量較少,核電儀控的市場萎縮,不少中小廠家紛紛轉行或倒閉,僅有少數大公司還在繼續研發新產品,但應用較少,所以目前在役核電站的儀控系統大量采用數字技術的屈指可數,大多是在局部改造項目中采用數字化儀控系統。由于核電對安全的要求較高,按照國家法規和標準,依據儀控系統實現功能對于核電站安全的貢獻對儀控系統分類,簡單的劃分可以分為安全重要和非安全兩個級別。非安全級儀控系統主要包括主控室監控、數據測量和過程控制系統等等,安全級儀控系統主要包括反應堆保護和專設安全設施控制等等。核電站還有一部分專用儀控系統,例如堆內測量系統、輻射監測系統等等。國產核電儀控產品首先在秦山一期項目上開始使用,在后續的出口巴基斯坦項目也大量采用了國產儀控產品,不少國內現在的核電儀控供應商都是在那個時期進入核電領域的。在秦山二期項目中也大量采用國產儀控產品。由于我國核電儀控技術起步較晚,又正趕上世界性的核電大蕭條時期,反而對我國核電儀控提供了追趕世界先進水平的機會。利用電子和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部分國產核電儀控設備可以跳過第一代模擬技術,直接采用第二代的數字化技術,同時利用國外核電儀控技術發展的停滯,加速發展。經過二十年中國核電儀控行業的努力,在非安全級儀控系統方面基本達到國外先進水平,可以替代進口產品,在安全級儀控方面,目前可以提供第一代模擬技術產品,第二代數字化產品尚在研發過程中,核電專用儀控系統在特殊傳感器、儀表和執行器研制方面也有較大的進展,可以部分替代進口產品。
控制網: 隨著核電技術的第一代發展到現在的第三代,這個歷程中,電氣儀控技術發生了哪些變化?(可以單從核電領域中的電氣儀控技術應用來談)
朱毅明:核電技術從第一代發展到第三代,反應堆的固有安全性一代比一代提高。第一代反應堆屬于原型堆,基本都已經退役或接近退役,目前世界范圍內的主力機組是第二代反應堆,第三代反應堆一般被定義為滿足美國核電用戶要求文件(URD)和歐洲核電用戶要求文件(EUR)的堆型,AP1000、EPR和ABWR都可算作第三代,目前投運的只有ABWR,AP1000和EPR均在建設過程中。早期建設的第二代反應堆采用完全采用模擬儀控系統,中期建設的機組控制和保護一般采用模擬系統,數據采集顯示(DAS)系統一般采用小型機為基礎的數字系統,在近期開工的二代改進型機組,例如田灣、嶺澳二期、紅沿河、福清等核電項目,主控室、控制和保護系統均采用數字化技術;第三代反應堆主控室、控制和保護系統全部采用數字化儀控技術,與近期開工的二代改進型相同,實際上由于三代堆的固有安全性提高,三代堆的控制和保護系統復雜程度不比二代改進型高。
控制網: 據了解,雖然我國發展核電的潛力很大,但核電的可持續發展仍面臨一些問題,您認為核電產業的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是什么?
朱毅明:我國核電產業經歷大起大落的過程,這對整個行業的形成和成長都存在不利的影響。目前核電產業發展亟待解決一個主要問題是持續發展能力。現在一個不好的趨勢是在項目進度的壓力下重工程,輕基礎研究和自主產品研發,一些國內單位熱衷于引進,對于引進的技術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設計和制造大多停留在拷貝復制的水平,消化和吸收都沒有做到位,其結果就是引進-落后-再引進。另一個問題是有限的資源與快速發展的矛盾,其中人力資源問題更為嚴重。由于核電項目周期長,一般從籌建到商運至少6-8年時間,以DCS為例,從簽訂合同到調試完成至少3年,由于以前的核電項目較少,有完整項目經驗的工程師數量有限,人力資源特別是高級工程技術和項目管理人員缺乏是國內核電行業的普遍性問題。
控制網: 近幾年國家大力支持核電裝備自主化,我國核電站數字化儀控系統目前在自主化方面發展情況如何?
朱毅明:我國核電站數字化儀控系統在非安全級DCS和一些專用儀控系統方面已經可以替代進口產品。北京廣利核公司在中廣核集團的大力支持下承擔向紅沿河和寧德提供全套的DCS系統非安全部分的任務,這是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產核電數字化控制系統首次在百萬千瓦核電站大范圍使用。中核集團和國家核電技術公司也各自成立了專業化的儀控公司,在不同程度上承擔儀控設備自主化的任務。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安全級數字化儀控系統的研發工作也在積極推進,爭取盡快上線。
控制網:能否從技術、市場的角度分析一下核電儀控系統的未來發展趨勢?
朱毅明:數字化和網絡化是核電儀控系統技術未來的發展趨勢。核電行業相對常規電力行業對于技術是比較保守的,常規電力行業實現儀控系統數字化和網絡化已經超過20年,這些技術已經證明是安全可靠的,是可以應用于核電行業。目前核電儀控行業的門檻是比較高的,特別是安全級儀控,屬于國外廠家寡頭壟斷,未能形成有效競爭局面;非安全級儀控在一定程度上具備競爭的條件,今后非安全級儀控市場競爭會進一步加劇,但對于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是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