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能源領域的重大熱點問題,5月25日,國家能源局發布《中國能源發展報告2009》之后,《能源》雜志記者對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國家能源局局長張國寶進行了長達一個小時的獨家專訪。
采訪中,張國寶對能源領域大事小情如數家珍。他時而宛如一位平易近人的長者,旁征博引、娓娓道來;時而語速加快,條分縷析、侃侃而談。他坐在沙發上始終微笑著,不時輔以鏗鏘有力的手勢,帶領記者隨著他的敘述穿梭、騰躍。
國際能源進口多元化
《能源》:5月18日,中俄輸油管道中國境內段在黑龍江漠河開工,這是繼雙方正式簽署協議以來,中俄合作項目取得的又一重大進展。據了解,今年以來,多項國際能源合作項目都有新突破。這些結果得益于哪些有利因素?國際能源合作問題還有哪些新的戰略考慮?張國寶:從去年下半年以來,特別是今年上半年,我國能源外交密集而有成效。
這些結果的出現得益于幾方面因素。第一,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中國經濟總量在世界上的排名不斷提高。特別是在能源領域,中國已經是世界上第二大能源消費國;按照今年BP公司的統計,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一大能源生產國。在能源領域,中國在世界上的話語權大大增加。
第二,當前全球金融危機從虛擬經濟向實體經濟蔓延,世界經濟增速在減緩,全球因經濟放緩對能源的需求逐步下降,使一些能源生產國受到了很大沖擊。如原油價格走低對沙特阿拉伯等產油國財政收入影響很大,很多國家當時都是按60美金一桶做的財政預算,但油價跌到過40多美金一桶。
另一方面,前兩年世界能源需求旺盛時,能源生產國大量投資能源項目,當很多工程建了一半時,碰到了現在的需求疲軟,這些國家想把這些工程繼續下去,就需要尋求一些幫助。
第三,各種圍繞能源領域的外交角力和各種政治勢力的博弈是多層次的。俄烏天然氣爭端等事件迫使很多國家認識到,能源出口國必須考慮出口的多元化,能源進口國也要講求進口多元化。中亞地區的產油國過去以出口歐洲市場為主,現在在考慮往東出口。俄羅斯原油除出口歐洲外,也在考慮與遠東地區、與中國合作。
而對我國而言,目前我國每年自產原油1.8億噸,進口1.8億噸到1.9億噸,對外依存度過半。且在運輸途徑上,從陸上進口的原油只有從俄羅斯過來的1000多萬噸,加上哈薩克斯坦過來的也不到2000萬噸,剩下的都是從海上過來的。所以中國也要考慮能源進口的多元化,既要考慮從海上進口,也要考慮從與中國接壤的國家進行陸上進口。
《能源》:能源進口多元化戰略也是我國能源安全戰略的一部分。那么隨上述三因素影響的日漸深入,我國的國際能源戰略還將做哪些調整?
張國寶:能源進口多元化戰略包括兩方面內容。它包括進口區域和進口方式的多元化,比如海上和陸上的關系;還包括能源品種進口的多樣化,比如過去我國能源進口以原油為主,現在天然氣貿易也很好,同時還涉及到了天然氣管道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