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顯示,從2008年到2009年6月1日,整個中國的清潔技術領域一共發生了投資案例共24起,涉及投資金額7.82億美元,其中僅2009年上半年就發生投資案例為10起,涉及金額1.52億美元。在IPO市場里,清潔技術板塊一直被投資者看好,今年1月,“正西”太陽能在香港IPO成功,3月份“正太”集團的太陽能項目融資5千萬美元。這些成功的上市案例為低迷的資本市場帶來了新的契機。也為中國的清潔能源發展帶來了新的市場空間。在日前于北京舉辦的《2009第二屆中國清潔技術產業投融資峰會》上,眾多投資機構以及清潔技術研發和生產企業一起探討了產業的發展技術方向和未來走勢。
科技部前部長馬頌德指出,全世界都認識到經濟社會的發展與能源逐漸枯竭的矛盾不僅沒有緩解還將在不遠的將來愈演愈烈。大量消耗化石能源的社會發展模式,將對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帶來不可逆轉的災難性后果,因此,發展清潔技術產業,推動節能減排技術的大規模應用,可推動可再生和替代能源的創新發展。科技部歷來就把清潔生產技術、節能減排技術及相關的可再生能源技術列為優先發展的領域,多年來,新一代技術都作為國家的重大項目,建筑節能技術、環保技術等均得到各項科研計劃長期而穩定的支持。目前,除了政府和企業的科研投入以外,清潔技術產業的發展和中國可持續發展的目標都要求擴大對該產業的資金投入。但是,馬松德也強調,從長遠來看,中國的清潔技術絕對是一個已經存在的、巨大的、具有良好盈利空間的市場。只靠政府投入拉動產業的發展遠遠不能滿足要求,更多的資金應該采取民間投入,并采取市場化運作的商業模式獲得。
來自中國和世界各地知名的投資公司代表都表示非常看好中國的能源產業,并希望中國的太陽能技術、風能技術、地熱、儲能技術、電動汽車、清潔能源技術和設備生產等各個層面進行投資和發展。來自德同資本的趙軍博士認為,以風電產業為例,中國風能儲量豐富,但風能占中國總發電量不足0.04%,所以,這個行業還處于一個市場初始階段。中國的風能是印度的30倍,德國的5倍,但是,截至2007年底,中國的風機裝機量僅為德國的1/4,還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從投資的角度講,他認為國內風電產業存在一些問題,其一,產業鏈不完善。中國風電產業的零部件生產基本上是雜亂無序的,缺乏核心技術,在零部件方面有很多的缺口。比如說齒輪箱、軸承、電控系統、葉片甚至發電機。其次,風機總機的質量問題隱患很多,很多風機裝好了之后,成了一個擺設,像雕塑一樣,動都不動。在一定程度上是風力資源的一種浪費。其三,中國很缺乏核心技術的研發,大部分廠家還都是靠一些技術轉讓在做生產的。風能產業鏈有三個環節:第一個是零部件,第二個是整機廠,第三個就是終端設備和并網。趙軍認為,國內葉片方面的產能進展很快,但是缺乏核心技術。發電機相對來說壁壘很小,中國在這個技術領域也已經基本上成熟。而齒輪箱與國際還是有一定的差距,但是至少已經形成了一個很好的產業化方向。
對于是否會在此領域投資,趙軍說:“作為投資人在這個領域看重三點,第一個是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如何,第二個是產品的可靠性如何,第三個是對產業鏈控制的能力強不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