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能源報
“光伏電站通過智能信息化的管理手段可以提高7%的收益。”近日,記者在采訪中聽到這樣的說法。對光伏電站業主來說,增加“7%”收益是個極具吸引力的數字。
據記者了解,光伏行業歷來有一個標準提法:即光伏電池轉換效率每提高一個百分點,電池組件的發電成本就將降低7%左右。
提高轉化效率成為企業追求的目標,國外企業也不例外。很多國際型企業將每年提高0.2%-0.4%的電池轉化率,作為企業首要完成的既定任務。近年來,在各方努力下,電池轉換效率屢獲突破,行業平均水平也已保持在15%-17%之間,最高可達21%。但隨著光伏相關技術的日臻成熟,單純依靠制造技術進步提高電站運行效益的難度也越來越大。
電池轉化效率的提升,在大幅降低光伏發電成本的同時,也加快了光伏應用市場的全面鋪開。為實現光伏電站效益最大化,投資者不僅要對設備質量嚴加把關,還要深入了解光伏電站投資的特點,如,光伏電站通常設備數量龐大、占地面積較大、巡檢費時費力、自然環境差、運維人員少、運行周期長達20多年等。投資者若將目光轉向到電站的運維管理效益提升,轉換思維、對癥下藥,將不失為明智之舉。
200萬投入,6000萬收益
今年初,國家能源局發布數據:2013年國內光伏新增裝機超過10.8GW,2014年光伏新增裝機目標確定為14GW。隨著國內光伏應用市場的持續擴大,必將吸引更多企業投身于光伏電站開發之中。對尚未完全認識光伏電站特點,解決光伏電站運維管理方面問題的投資人,欲實現電站效益最大化仍需做足功課。
據記者了解,國電內蒙古四子王旗100MWp光伏電站,在電站建成后采用了“CGD光伏發電智能一體化解決方案”。根據實際運行數據分析,自采用該解決方案后,電站的發電效率提升6.71%。“以內蒙古四子王旗100MWp電站為例,最初采用解決方案的投資是120萬,按5年系統生命周期計算,共需投資約200萬元資金;以年發電1800小時、電價1塊錢/KWh計算,電站每年多發電產生的經濟效益達1200萬元,5年即6000萬元,投資回報率為1:30,效果顯而易見。”一名工作人員在接受采訪時為記者算了一筆賬。
該解決方案首先在西藏桑日10MWp電站、青海烏蘭50MWp電站、格爾木一期200MW電站進行試點,隨后在在龍羊峽水光互補320MW、格爾木300MW等多個超大型光伏電站進行推廣應用,從各項實際運行數據來看,該解決方案已成為提升電站綜合效益的強大利器。
首創平臺,領跑世界
全球光伏的發展不僅撬動了國內光伏制造業的發展,同時也帶動了光伏電站信息技術的跨越式發展。值得慶幸的是,在這場全球“競賽”中,中國光伏制造業與信息技術正領跑于世界前端。
縱觀全球光伏發展形態,不難發現,當前國內與以分布式為主要利用形式的歐洲存在較大差異。在光伏應用上,國內光伏電站多青睞大型地面電站的建設,但大型光伏電站運行管理平臺尚處在無任何可參考、可借鑒的開發空白區。與此同時,市場對大型光伏電站的智能化運行管理平臺的需求卻日益迫切。
為解決這一矛盾。2011年初-2012年底,水電水利規劃設計總院聯合中電投黃河上游公司、北京木聯能軟件、西北勘測設計研究院4單位,共同著手對大型光伏電站的一體化解決方案(智能監控、運行管理、功率預測)進行研究,并采取了“共同投入、共享收益”的企業聯盟創新模式,在強強聯手下,全球首個針對大型光伏地面電站的“CGD智能一體化解決方案”平臺在2012年12月8日正式發布,隨后一年多的時間里,該平臺在我國多個大型光伏電站及投資業主的光伏電站遠程監管平臺中得到應用,取得爆發性的增長。
據介紹,該解決方案能夠實時監測光伏電站的逆變器、匯流箱等關鍵設備的運行狀態,及時、準確地提示并定位故障設備,輔助運維人員迅速完成現場消缺工作,最大程度地降低了電站損失;通過太陽能資源指標、電量指標、能耗/損耗指標、設備運行水平指標及電站經營指標的分析,消除影響發電量的各種因素,以提高電站的發電量與綜合效率;通過一整套自動化報表與規范化、標準化的運維程序,大大提升了電站的整體運維效率與運維水平,固化了運維經驗,使電站無人值守、少人值班模式得以逐步實現。
同時,通過大量運行數據的積累,包括對不同廠家的逆變器、組件的轉換效率比較分析(發布數據來源),不同地區的灰塵影響分析等,為后續新建電站的設備選型、設計優化提供了依據,進一步提升了電站的投資收益。2013年,國家可再生能源信息管理中心通過該平臺的分析數據分別發布了逆變器、組件的轉換效率報告,更是推動了整個行業的技術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