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通過了美國商務部對中國輸美油井管(OCTG)展開調查的初裁。這也標志著這樁涉案金額高達26億美元的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正式進入了美國商務部(DOC)調查審核程序。
5月25日,商務部對此給本報進行了書面回復。商務部進出口公平貿易局的相關負責人表示:“油井管產品是我輸美高端鋼鐵出口產品,對我國鋼鐵行業對美出口影響重大。據我海關統計,2008年我對美出口油井管產品金額為32億美元,涉及93家油井管生產和出口企業。”
據記者了解,針對ITC的初裁,中鋼協委托律所將繼續就ITC產業損害的調查部分展開應對,直到ITC作出終裁。而目前已經展開的DOC調查,則由涉案鋼企各家自行決定是否回答相關調查問卷,以及是否應訴。
放行DOC調查
ITC當天是以6比0的一致結果批準這項調查的。其中5名委員認為:“有跡象顯示美國相關行業受到來自中國進口產品的損害。”
華菱衡陽鋼管集團法律事務處首席顧問羅亮雪曾告訴本報記者,如果,ITC初裁能作出中國輸美油井管并未傷害美國相關行業的結果,則包括美國商務部在內的所有調查將全部取消,也不再需要進行終裁。
25日,關注這一雙反調查案的某專業律師告訴本報記者:“一般美國對華提起的調查,往往會以造成‘實質損害’為由,但這次僅僅是一個‘損害威脅’。似乎說明美方并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中國產品在實質上損害了美國相關行業。”
“雖然上述兩種理由都可以造成同樣的結果,使得這樁調查繼續往下進行。但是這個初裁的結果挺值得玩味,頗有些‘師出無名’的感覺。”該律師表示。
據本報記者了解,ITC這一表態目前僅限于口頭通知,5月29日還將出具詳細的書面報告,同時,美國商務部將選定強制應訴企業,下發問卷,并于9月6日和9月16日分別作出反補貼和反傾銷的初裁。
不同于ITC的調查需統一回應,來自美國商務部關于銷量等方面的調查,則由各家涉案鋼企單獨作出回應。目前,來自美商務部關于銷量的問卷將于5月19日前上交,而6月28日前,各家鋼企還有時間向美商務部申請分別稅率。
但據記者了解,眾家大型鋼企及出口大戶如天津鋼管集團、華菱衡鋼等正在積極準備材料應訴,而不少中小鋼企則選擇放棄。
按照日程,美國商務部將在2010年1月19日作出終裁決定,具有最終決定權的ITC,則將于2010年3月5日作出終裁。
其間,中國鋼企和協會相關部門仍將與代理律所一起商討應對之策。抗辯的重點將集中于“受損原因是否由進口中國產品造成”這一因果邏輯之上。
中方的爭取與無奈
由于這場調查涉及2008年初至2009年第一季度期間、所有在美國海關有油井管出口記錄的中國鋼企,我國商務部也高度重視此案。
進出口公平貿易局的負責人在回復本報記者時表示,此次商務部提高了交涉層級,并加大了交涉力度。“陳德銘部長訪美之行將此案作為與美交涉重點;鐘山副部長、我駐美大使和駐WTO代表團分別緊急約見美方;商務部進出口公平貿易局也派團赴美展開立案前磋商和交涉工作。”
據羅亮雪介紹,與加拿大法律不同的是,美國商務部是采用“抽樣調查”的方式選擇強制應訴企業。以衡鋼為例,雖然其在美國市場擁有較好客戶關系、處理應訴經驗也較為成熟,但是由于近年為分攤市場風險開拓其他市場、“在輸美油井管的中方企業中排名第七”,得到強制應訴的機會“還需要爭取”。
“我們也很希望能有更多企業得到證明自身沒有違反公平競爭的機會,但從近幾年美國對中國進行反補貼調查以來,最多一次也就抽取了3家企業。”相關律師告訴記者。
值得注意的是,按照一般規律,稅率加收應該從ITC作出初裁決定之日開始。但此次美方提出“緊急形勢”申請,要求將救濟時間提前90天,即需回溯追加中方出口企業的稅收。
華菱衡鋼相關人士告訴記者:“在4月初得知美國6家鋼企和美鋼鐵工人聯合會提出調查申請后,我們第一時間就做出了在ITC初裁之前,立馬停止出口的決定,避免被追加征稅。”
天津鋼管集團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向記者感嘆:“按照歷史規律,一旦經濟衰退了,世界各地的貿易保護主義都會抬頭。但不管怎樣,從企業而言,都應該首先做好市場監控工作,在對方提起訴訟之后請好律師,積極應訴。”
出口雪上加霜
美方此次對華輸美油井管的雙反調查,對困頓中的出口鋼企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
4月份中國鋼鐵產品出口形勢繼續惡化,當月凈進口89.34萬噸,大大超出3月份粗鋼凈進口4.6萬噸的數字,成為3月之后的第二個凈進口月份。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的最新統計顯示:今年前4個月,全行業鋼材和鋼坯出口折合成粗鋼合計696.81萬噸,同比減少1032.3萬噸,下降了49.7%。寶鋼集團董事長徐樂江也顯示對出口的悲觀態度,他表示:“未來鋼材進出口形勢依然撲朔迷離”。
中鋼協常務副會長羅冰生于近日透露:中鋼協已經再次建議國家有關部門積極研究并盡快落實改善我國鋼鐵產品出口的外部環境,實施適度靈活的出口關稅政策措施,“出口稅率調整要實行一步到位”。
據悉,工業和信息化部已于5月21日下午緊急研究了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的建議,并預備近期拿出應對方案。
但是,“雙反”壓力之下,出口稅率調整會否再成調查“把柄”仍然存疑。因為,以美國為例的外方市場,對于中國鋼鐵產品的研究皆呈未雨綢繆之式。
“這次美方也可謂是選擇時機而動。”一家涉案鋼企的負責人告訴記者:“其實美方去年就要提出雙反要求。但去年其行業平均利潤率還較高,如果提出,我們收集相關數據很容易在第一步就將它們擋住。這樣他們在兩年之內將無法以同樣理由提出同樣的案例。”
商務部進出口公平貿易局的相關負責人則進一步強調:“中國政府反復向美國政府和國內產業界強調并認為,造成當前美鋼鐵產業困難的根本原因是金融危機導致的消費能力和消費需求嚴重下降,將這些困難歸罪于中國進口產品,盲目指控進口產品存在傾銷或補貼,缺乏事實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