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郭臺銘稱3D打印只是噱頭,如果真的能顛覆產業,“那我的”郭“字倒過來寫。”
在業界質疑3D打印的應用前景之際,2013年06月26日在由工信部、科技部等聯手主辦的“新工業革命與增材制造”國際研討會上,傳出對3D打印的力挺之聲。與會代表在發言時指出,3D打印應用領域量大面廣,或將引發新一輪科技和產業變革。
工信部副部長蘇波在會上表示:“近來,國際社會對新工業革命的觀點各有不同,但較為一致的看法是信息技術和制造業進行融合,加上新材料、新能源等技術的重大突破,將引發新一輪科技和產業變革。”
蘇波指出,“增材制造、能源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突破和廣泛應用,不斷推動制造業向網絡化,智能化,柔性化和服務化轉型。”
目前,中國的3D打印產業正蓬勃發展。技術方面,目前,華中科技大學、西安交通大學、清華大學等高校和科研機構也相繼研發出多種系列的3D打印機,部分技術已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在技術的支撐下,3D打印技術已經開始應用到醫學領域。上海交通大學數字醫學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王成燾指出,“三維打印模型提供了患體豐富的信息。過去大家看病,不知道病人肚子里是什么東西,有了X光機就可以知道清晰的二維信息,有了CT和磁共振形成了準三維的信息。到了三維打印模型方面,實現了一個提升,在醫生動手術前,就可以精確地看到1比1的骨骼模型。”
王成燾認為,3D打印技術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是推動21世紀醫療的個性化、精準化、微創化和遠程化重要的基礎支撐。
不過,鴻海董事長郭臺銘對3D打印技術的看法卻完全相反。據媒體報道,郭臺銘稱3D打印只是噱頭,如果真的能顛覆產業,“那我的”郭“字倒過來寫。”
據報道,郭臺銘表示,3D打印絕不等于第三次工業革命,只是噱頭而已。3D打印技術發展很久了,鴻海30年前就在使用。他不看好的原因是,此項技術無法大量生產用于商業用途,不具有商業價值。比如,3D打印可以制造出電話,但只能看不能用。
郭臺銘的觀點引起了市場的廣泛關注。有業內人士甚至稱,郭臺銘的言論代表了大規模制造企業對3D打印的一種務實態度。
海外市場,在美英等國,3D打印技術現在已經有了非常廣泛的應用。由于3D打印制品能實現產品的自然無縫連接,從而達到傳統制造方法遠不可及的結構穩固性和連接強度,已成為國外研究空間飛行器的關鍵技術。
應用領域廣泛
增材制造(3D打印)是直接從數字模型通過層層堆積來生產三維實體的技術。
中航工業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總工程師李志強表示,由于飛機結構方面的現實問題,部分配件成本高,不具有柔性,研制周期太長,加工設備非常稀缺,技術上還有一些困難。有些零件非常復雜,難以鍛造。正是由于這些特點,增材制造的優勢在航空領域比較明顯。
西北工業大學凝固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黃衛東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中航工業旗下多家公司、飛機修理廠以及多家航天院所研發方面都在使用3D打印技術。國外方面波音、空客等公司都在尋求合作,目前正在溝通和交流。他認為,在技術部分方面我國并不落后。3D打印將是一個飛速發展的領域,三五年之內在航空航天領域有望實現產業化。
據介紹,目前我國在3D打印技術研發和產業化方面具有一定的基礎和優勢,部分領域已經處于世界領先水平。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和西北工業大學開展的金屬熔敷成形技術研究在國際上首次全面突破了鈦合金、超高強度鋼等難加工大型復雜整體關鍵構件激光成形工藝和成套設備,已成功打印出大型飛機零部件,處于國際領先水平。
增材制造技術的應用領域正在不斷擴展,涉及航空航天、汽車、模具、生物醫療、電子、建筑等專業化領域,以及消費品、辦公、教育等大眾化領域。
難以替代傳統制造業
科技部部長萬鋼表示,由于在復雜化結構零部件加工、個性化定制等方面具有獨特優勢,3D打印在航空航天、汽車、電子等領域,具有相當廣闊的應用前景。不過,他強調要客觀對待3D打印制造的發展,推進產業化發展的同時,要避免過度擴張的不利局面。
李志強認為,現在3D打印有點過熱,應該冷靜地對待還沒有解決的一些基礎科學的問題。不能因為增材制造的出現,就去否定傳統制造業。對于大規模生產而言,傳統鑄造鍛造產業都不可替代,3D打印在成本、質量和穩定性上都不能與傳統制造業相比。
比利時Materilise公司為增材制造領域全球領先的廠商,公司人士表示,3D打印還沒有到達大規模生產的地步,大規模生產依然通過傳統的集中生產來進行。
賽迪智庫裝備工業研究所所長左世全同樣認為,3D打印短時間內不能替代傳統的制造技術,只是一個補充,目前市場空間依然有限。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增材制造產業市場規模僅為12億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