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制造業信息化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90年代初形成規模,“企業上網年”即2000年全面鋪開。近5年來,我國制造業主流企業購置信息化設備,是我國制造業信息化的快速發展時期,但也是問題爆發的時期。
據國家信息化辦公室去年4月提供的情況,在信息化建設的差距對比中,我國的網絡、硬件等基礎設施的水平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不大,但應用系統建設大體有10年左右的差距,信息資源管理大約有20年的差距。參與研討的專家認為,這種狀況在制造業中尤其典型。
企業的改革,尤其是ERP的導入,是企業內部權力和職責再分配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間,由于制造業企業的高度專業技術的特點,部門之間往往為了各自的利益出發,會以技術方面的要求為借口,提出部門之間相互矛盾的變革要求,以便為自己的部門爭取更多的有利條件,此時如果顧問不具備技術專業能力,就無法站在正確的角度,站在企業發展的高度,給出正確的方案,從而無法協調矛盾推進變革,最終造成某個部門強勢或得利的局面,但同時企業的效益沒有得到最大化。
批量制造類的企業,基本上是通過事先設計,確定工藝與產品型號后再進行批量生產。最初階段多是小批量的樣產,待質量、工藝穩定后進行大規模制造。我們生活中的大多數消費品都采用批量制造模式,從手機、電腦到香煙、洗發水,這類產品以市場預測為主要排產依據,按庫存組織生產。
這類企業的信息化之路相對而言容易些,因為生產過程中的諸多環節都是確定好的,各因素相對穩定,信息化過程的相對快速也是顯而易見的。傳統ERP正是基于大規模生產而誕生的,以解決產供銷的協調問題,隨之發展成為企業內部資源的統籌規劃與協調。無論是從原先的訂貨點法,還是逐步經歷的MRP,閉環MRP,MRPII,ERP以及ERPII,均是以大規模生產模式為主線,來圍繞解決在大規模生產模式下的企業運營管理問題。
大連海事大學教授、中國系統工程學會信息系統工程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高復先認為,我國制造業信息化的問題主要表現為“兩滯后”和“兩缺乏”。“兩滯后”即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滯后于網絡建設,管理層和決策層的應用落后于運作層;“兩缺乏”即缺乏信息資源規劃,缺乏信息數據標準化。
專家認為當務之急是我國制造業企業在做好信息資源規劃的前提下建立主題數據庫,先解決企業內部的“信息孤島”問題。解決整個制造業的“信息孤島”問題,則要依賴于總體上的信息資源規劃和適用于各企業主題數據庫建設的規則,即制造業信息化的標準化。不搞標準化,不解決“信息孤島”問題,制造業、以至整個國家的信息化只能是低水平的重復,低檔次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