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以來,依靠傳統勞動密集型來維系的“中國制造”已難以為繼。隨著人口紅利的消失,我國制造業利潤也在不斷攤薄,科技的不斷進步讓機器人開發和實現人工替代成為大勢所趨。
富士康“N連跳”猶在昨日,9月23日晚太原工業園區又爆發了工人與保安群毆事件,涉及人數約2000余名,缺乏人性化管理讓大型制造企業成為眾矢之的。實際上,人工成本的上漲、工作環境的改變和多元化的市場競爭,已經讓各企業倍感壓力,機器人替代人工的呼聲日以高漲。
前瞻產業研究院工業機器人行業研究小組認為,金融危機以來,依靠傳統勞動密集型來維系的“中國制造”已難以為繼。隨著人口紅利的消失,我國制造業利潤也在不斷攤薄,科技的不斷進步讓機器人開發和實現人工替代成為大勢所趨。未來,機器人產業將是繼汽車、計算機之后出現的新的大型高技術產業。
工業機器人時代來臨
工業機器人是面向工業領域的多關節機械手或多自由度的機器人,其集精密化、柔性化、智能化、軟件應用開發等先進制造技術于一體,通過對過程實施檢測、控制、優化、調度、管理和決策,實現增加產量、提高質量、降低成本、減少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的目的,是工業自動化水平的最高體現。
我國人口紅利正在逐漸消失,機器人技術開發和實現人工替代將是大勢所趨。長期以來,由于機器人成本較高而勞動力價格相對低廉,我國大部分制造業主要是勞動密集型企業。隨著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我國正從勞動密集型向現代化制造業方向轉型,振興制造業、實現工業化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任務。作為先進制造業中不可替代的重要裝備和手段,工業機器人的應用和普及自然成為企業較理想的選擇。
目前,工業機器人已廣泛應用于汽車及汽車零部件制造業、機械加工行業、電子電氣行業、橡膠及塑料工業、食品工業、木材與家具制造業等領域中;并開始擴大到國防軍事、醫療衛生、生活服務等領域,如無人偵察機、警備機器人、醫療機器人、家政服務機器人等均有應用實例。
實際上,工業機器人產業正成為一個快速成長的新興產業,對人類未來生產和社會發展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和《863計劃先進制造技術領域發展綱要》提出,對工業機器人工程化產品及自動化生產線和機械手關鍵技術,提供1億元資金支持。同時,各省也對工業機器人的研發和制造提出了各自的支持計劃,如山東省已將在年前通過政府注資形式,建立機器人技術創新聯盟,及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同時對面向加工制造業的工業機器人實行15%的企業所得稅減免等優惠措施。在政策扶持之下,工業機器人的前景被廣為看好。
前瞻產業研究院最新發布的《2012-2016年中國工業機器人行業產銷需求預測與轉型升級分析報告》顯示,未來,汽車及其零部件制造仍然是工業機器人的主要應用領域。從我國近幾年來的工業機器人安裝情況來看,汽車工業用工業機器人占工業機器人安裝總數的50%。預計“十二五”期間,用于汽車及其零部件制造的工業機器人占全部機器人的比重會略有降低,但年新增供應量將會有所擴大,尤其是在2013年以后。
與此同時,我國的建筑業、采礦業、鐵路和公共建設、水力工程建設和工程機械、建筑機械市場的擴大也將對工業機器人產業起到推動作用。建筑工程機械的結構件多為焊接件,為提高焊接質量和效率,滿足市場的需求,目前許多工程機械廠商紛紛要求采用機器人進行焊接。如果將工程機械行業、電子和家電等行業需求的機器人計算在內,需求量更大。
此外,包裝業、食品業、機械裝備業等新興應用領域已呈現全球性技術革新的發展趨勢;國內工業機器人應用領域也正與國際接軌逐漸向電子信息產業領域延伸,市場空間越發廣闊。
2012-2015年中國工業機器人行業市場規模預測(單位:臺,%)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2012-2016年中國工業機器人行業產銷需求預測與轉型升級分析報告》
綜上所述,預計“十二五”期間,我國年新增工業機器人供給量超過15000臺,年增長速度在50%以上。尤其是2013年經濟拐點以后,將會呈現“爆發式”增長,到2015年,國內工業機器人年供應量將超過20000臺,保有量將會在13萬臺以上。
有技術才能抓住機會
由于我國人口眾多、勞動力價格低廉、生產技術水平又相對落后,工業機器人的應用曾受到了很大限制。改革開放后,隨著大量外資、合資企業的出現以及國內企業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工業機器人應用情況發生了相當大的變化。截至2011年底,我國工業機器人裝機量達到9500臺,保有量突破4萬臺,主要包括點焊、弧焊、噴漆、注塑、裝配、搬運、沖壓等各類機器人。
當前,工業機器人制造已經成為各大裝備制造商眼中的香饃饃,無論是傳統的機械制造企業還是電氣企業都希望能在未來工業機器人市場分上一杯羹,就連沈陽機床、大連機床等機床制造企業也打算在此大施拳腳。
不僅如此,我國日益增長的工業機器人市場以及巨大的市場潛力還吸引了包括瑞典的ABB、日本的安川電機、德國的KUKA、意大利的COMAU等世界著名機器人生產廠家的目光,許多國外的機器人企業已經在中國設廠或經銷公司。行業競爭越發激烈。
值得注意的是,國內工業機器人制造企業不僅面臨著跨行企業及跨國企業的雙重威脅,也面臨著與國際接軌、參與國際分工的巨大挑戰。
前瞻產業研究院工業機器人行業研究員洪遠見認為,就當前的情況而言,企業應該綜合權衡自身的技術、品牌、資金、市場等方面的優勢來定位開發機器人項目,而加快工業機器人技術的研究開發與生產是其抓住這個歷史機遇的主要途徑。
據統計,我國現有的從事機器人研究開發和應用的工程單位超過200家,其中從事工業機器人研究和應用的超過80家。通過多年的努力,我國工業機器人行業雖然在某些關鍵技術上有所突破,但還缺乏整體核心技術的突破,具有中國知識產權的工業機器人很少。尤其是在工業機器人基礎成套裝備方面與國際發達國家仍存在較大的差距。
一方面,我國機械基礎件行業技術水平較低。高精度、超精密機床、數控機床與國外相比,在精度、可靠性、工藝結構等方面尚有一定差距,成套性較差,導致了早期故障率高,可靠性差,影響了主機及配套系統的性能、可靠性。
另一方面,我國自動化技術水平較低。由于裝備工業的制造工藝水平薄弱,我國全行業整體制造水平仍處于以機械化為主的生產階段,優質高效節能節材工藝普及率較低。工業發達國家在大批量生產技術非常成熟的基礎上,已向定制化、智能化、集成化方向發展,而我國尚處于單機自動化、剛性自動化的階段,自動化技術水平較發達國家相對落后。
隨著工業機器人行業在技術領域取得重大突破與環保觀念的深入人心,提高技術水平和創新能力,并且采用環保生態型技術將是生產商競爭力的重要體現。
前瞻產業研究院工業機器人行業研究小組認為,隨著人工成本的上漲、工作環境的改變和多元化的市場競爭,各企業面臨著重重壓力。金融危機以來,依靠傳統勞動密集型來維系的“中國制造”已難以為繼。而工業機器人產業是一個快速成長中的新興產業,將對未來生產和社會發展起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機器人產業將是繼汽車、計算機之后出現的新的大型高技術產業。(張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