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青島6月5日電(記者李紫恒 張旭東)6月5日,中國載人深潛器“蛟龍號”母船——“向陽紅09”船從青島中苑碼頭起航,前往江蘇江陰接運“蛟龍號”,計劃于6月10日駛向南海及北太平洋,執行今年首個實驗性應用航次,開展海洋生物多樣性等科考研究,這也是中國載人深潛由試驗階段向應用階段的轉型。
“蛟龍號”是中國首個載人潛水器,經過10年研制和試驗。幾年來,“蛟龍號”載人深潛器相繼完成了1000米級、3000米級、5000米級海試。2012年7月,“蛟龍號”在馬里亞納海溝實驗海區創造了下潛7062米的中國載人深潛紀錄,同時,也創造了世界同類作業潛水器的最大下潛深度紀錄,實現了中國深海技術發展的新突破和重大跨越。
本次實驗性應用航次共分3個航段。第一航段從青島起航,在江陰搭載“蛟龍號”后開赴南海,在特定海域開展定位系統的試驗,同時兼顧南海深部科學計劃開展科學研究,完成后返航廈門。第二航段預計7月中旬于廈門起航,主要在中國大洋協會多金屬結核合同區進行海底視像剖面調查和取樣。第三航段計劃在西北太平洋富鈷結殼資源勘探區開展近底測量和取樣,結束后返航,歷時約110天。
中國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主任劉峰介紹,以前的航次研究重心是最大限度地檢測“蛟龍號”的性能,而此次將相對更注重對科技的實際應用和轉化,“蛟龍號”將從今年起開始執行為期3年至4年的試驗性應用階段,該航次也可以視為中國載人深潛由試驗階段轉入應用階段的轉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