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2日,12個部委聯合印發 《關于加快推進重點行業企業兼并重組的指導意見,對汽車、鋼鐵、水泥、船舶、電解鋁等九大行業和領域的兼并重組工作提出了主要目標和重點任務
在工業領域產能過剩的背景下,企業的兼并重組一直被視為當前工業發展的重點工作之一,如今政策層面再度發力。
昨日(1月22日),工信部聯合發改委等12個部門聯合印發 《關于加快推進重點行業企業兼并重組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 《意見》),對汽車、鋼鐵、水泥、船舶、電解鋁、稀土、電子信息、醫藥和農業產業化共九大行業和領域的兼并重組工作提出了主要目標和重點任務,其中特別明確了2015年要達到的產業集中度要求。
工信部黨組成員、總工程師朱宏任表示,本次《意見》與以往類似文件的不同之處在于,強調充分發揮市場的基礎性作用,主張由企業通過平等協商自愿自主地開展兼并重組。
多名行業分析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未來各行業所面臨的兼并重組情況不一樣,總體上此次發布的兼并重組方案會對重點行業有較大的推動作用。
遵循經濟規律和市場準則
同樣是位列九大行業之中,《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采訪中發現,水泥行業兼并重組的困難程度要遠遠低于鋼鐵行業。
卓創資訊水泥行業分析師盧寧告訴記者,水泥企業的生產能力主要是通過水泥熟料來體現的,所以通過水泥熟料所占比例就可以了解全行業。目前全國前十家水泥生產商熟料比例到2012年就已經達到45.8%,而根據工信部要求,到2015年,前10家水泥企業產業集中度要達到35%,形成3~4家熟料產能1億噸以上的建材企業集團。由此看來,這一目標似乎不難實現。
不過水泥行業也面臨著產能過剩等普遍問題。盧寧表示,2012年10月的全國熟料產能利用率僅為63.55%,由于10月是傳統旺季,行業內認為80%以上的產能利用率才是比較正常的情況。
朱宏任表示,此次意見涉及到的九大行業和領域有一個共同特征,即規模經濟效益顯著,但目前這些行業的組織結構不盡合理,產業集中度不高。
不過,郭凱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鋼鐵企業兼并之所以困難重重,是因為沒有具體細則,應該由政府相關部門或者中鋼協來引導企業兼并,畢竟跨地區、跨所有制的兼并涉及很多利益分配的問題。
而根據朱宏任的介紹,本次發布的《意見》與以往類似文件的不同之處在于,強調充分發揮市場的基礎性作用,遵循經濟規律和市場準則,尊重企業意愿,由企業通過平等協商,自愿自主地開展兼并重組。
產業集中度指標得以明確
“我個人感覺,鋼鐵這一塊如果要實現這個目標的話,還是有一定困難的。”大宗商品資訊門戶網站卓創資訊鋼鐵行業分析師郭凱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在這次發布的《意見》中,工信部對鋼鐵行業的要求是:到2015年,前10家鋼鐵企業集團產業集中度達到60%左右,形成3~5家具有核心競爭力和較強國際影響力的企業集團,6~7家具有較強區域市場競爭力的企業集團。
據了解,早在2011年發布的《鋼鐵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中,就已經提出了前十家鋼企集中度達到60%的要求。而據公開數據顯示,在2011年底,我國前10家企業市場占有率達到48.9%。不過在采訪中,有部分分析師對此持有不同意見,認為當前我國前10家鋼鐵企業市場占比不到45%。
“目前我國的鋼鐵企業沒有足夠的國際競爭力,就是因為自身不夠強大。如果企業形成一定集團規模的話,在國際鐵礦石談判上也會有更多的話語權。”郭凱認為,工信部提出建設3~5家具有國際影響力企業的目的非常明確,但依照現有條件來看,完成這一目標還有很大的難度。
除上述目標外,工信部還表示,重點支持大型鋼鐵企業集團開展跨地區、跨所有制兼并重組,積極支持區域優勢鋼鐵企業兼并重組。鼓勵鋼鐵企業延伸產業鏈,重點支持鋼鐵企業參與國內現有礦山資源、焦化企業的整合,鼓勵鋼鐵企業重組符合環保要求的國內廢鋼加工配送企業。
“我國區域性的鋼鐵企業兼并重組很好實現,之前在山西調查時,當地企業抱團取暖的意識已經非常強烈。”郭凱稱。(21世界經濟報導)
相關新聞:
(一)汽車行業。到2015年,前10家整車企業產業集中度達到90%,形成3-5家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大型汽車企業集團。
推動整車企業橫向兼并重組。鼓勵汽車企業通過兼并重組方式整合要素資源,優化產品系列,降低經營成本,提高產能利用率,大力推動自主品牌發展,培育企業核心競爭力,實現規模化、集約化發展。
推動零部件企業兼并重組。支持零部件骨干企業通過兼并重組擴大規模,與整車生產企業建立長期戰略合作關系,發展戰略聯盟,實現專業化分工和協作化生產。
支持大型汽車企業通過兼并重組向服務領域延伸。完善汽車行業服務體系,以品牌營銷為主體,大力發展研發、采購、現代物流、汽車金融、信息服務和商務服務,實現服務業與制造業融合發展。
支持參與全球資源整合與經營。鼓勵汽車企業“走出去”,把握時機開展跨國并購,在全球范圍內優化資源配置,發展并完善全球生產和服務網絡,提升國際化經營能力,增強國際競爭力。
(二)鋼鐵行業。到2015年,前10家鋼鐵企業集團產業集中度達到60%左右,形成3-5家具有核心競爭力和較強國際影響力的企業集團,6-7家具有較強區域市場競爭力的企業集團。
重點支持大型鋼鐵企業集團開展跨地區、跨所有制兼并重組。積極支持區域優勢鋼鐵企業兼并重組。大幅減少企業數量,提高鋼鐵產業集中度。支持重組后的鋼鐵企業開展技術改造、淘汰落后產能、優化區域布局,提高市場競爭力。鼓勵鋼鐵企業參與國外鋼鐵企業的兼并重組。
鼓勵鋼鐵企業延伸產業鏈。重點支持鋼鐵企業參與國內現有礦山資源、焦化企業的整合,鼓勵鋼鐵企業重組符合環保要求的國內廢鋼加工配送企業。
(三)水泥行業。到2015年,前10家水泥企業產業集中度達到35%,形成3-4家熟料產能1億噸以上,礦山、骨料、商品混凝土、水泥基材料制品等產業鏈完整,核心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強的建材企業集團。
重點支持優勢骨干水泥企業開展跨地區、跨所有制兼并重組。堅持集約化發展的原則,鼓勵企業通過合并、股權收購、資產收購、資產置換、債務重組等多種方式,實施強強聯合、兼并改造困難企業和中小企業,實現產能合理布局。
鼓勵水泥企業延伸產業鏈。鼓勵水泥企業在做強做大主業的基礎上兼并重組上下游關聯企業,優化物流配送,整合發展預拌砂漿、商品混凝土及建筑預制構件產業。鼓勵具有科技研發優勢的建材企業集團,以并購、產業聯盟等多種方式整合資源,融合咨詢、測試、科研、技術開發、工程設計、安裝調試、工程承包等業務,促進運營服務及生產一體化發展。
支持重組企業整合內部資源,走以內涵為主的發展之路。鼓勵將企業兼并重組與改組、改制、技術改造、加強管理相結合。鼓勵企業創新商業模式,發展電子商務。
(四)船舶行業。到2015年,前10家造船企業造船完工量占全國總量的70%以上,進入世界造船前10強企業超過5家。形成5-6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海洋工程裝備總承包商和一批專業化分包商。形成若干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品牌修船企業。
積極推進以大型骨干造船企業為龍頭的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組,優化資源配置,發展擁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集團,提高產業集中度。促進優勢企業通過兼并重組等方式擴大高端產品制造能力。鼓勵上下游企業組成戰略聯盟,進行產業鏈整合。推進骨干企業開展境外并購。鼓勵中小型造船企業面向細分市場實施差異化競爭,向“專、精、特、新”的方向發展,在優勢領域形成特色和品牌。引導船用低中速柴油機和甲板機械等配套企業以資本、產品為紐帶,加大專業化重組力度。
(五)電解鋁行業。到2015年,形成若干家具有核心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的電解鋁企業集團,前10家企業的冶煉產量占全國的比例達到90%。支持具有經濟、技術和管理優勢的企業兼并重組落后企業,支持開展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兼并重組。鼓勵優勢企業強強聯合,積極推進上下游企業聯合重組,鼓勵“煤(水)-電-鋁”及“礦山-冶煉-加工-應用”一體化經營,實現規模化、集約化發展,培育3-5家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
(六)稀土行業。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促進稀土行業持續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11〕12號)有關要求,支持大企業以資本為紐帶,通過聯合、兼并、重組等方式,大力推進資源整合,大幅度減少稀土開采和冶煉分離企業數量,提高產業集中度,基本形成以大型企業為主導的行業格局。
(七)電子信息行業。到2015年,形成5-8家銷售收入過1000億元的大型骨干企業,努力培育銷售收入過5000億元的大企業。以資本為紐帶推進資源整合及產業融合,加快發展和形成一批掌握關鍵核心技術、創新能力突出、品牌知名度高、國際競爭力強的跨國大公司。
支持龍頭骨干企業開展并購,大力推動產業鏈整合,提高產業鏈管理及運作水平,強化產業鏈整體競爭力。積極推進制造業向服務延伸,推動產品制造與軟件和信息服務融合、制造業與運營業融合,大量催生新產品、新業態,鼓勵引導商業模式創新。引導并加快產業鏈垂直整合進程,促進資源優化重組。
(八)醫藥行業。到2015年,前100家企業的銷售收入占全行業的50%以上,基本藥物主要品種銷量前20家企業所占市場份額達到80%,實現基本藥物生產的規模化和集約化。鼓勵研發和生產、原料藥和制劑、中藥材和中成藥企業之間的上下游整合,完善產業鏈,提高資源配置效率。鼓勵同類產品企業強強聯合、優勢企業兼并其他企業,促進資源向優勢企業集中,實現規模化、集約化經營,提高產業集中度。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對行業發展有較強帶動作用的大型企業集團。
(九)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的意見》(國發〔2012〕10號),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通過兼并重組、收購、控股等方式,組建大型企業集團。培育壯大龍頭企業,打造一批自主創新能力強、加工水平高、處于行業領先地位的大型龍頭企業。引導龍頭企業向優勢產區集中,形成一批相互配套、功能互補、聯系緊密的龍頭企業集群,培育壯大區域主導產業,增強區域經濟發展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