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船舶報
向海而興,背海而衰。中華民族要實現偉大復興,必須義無反顧地經略海洋,建設海洋強國。在剛剛結束的全國“兩會”上,代表、委員們對我國如何建設海洋強國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在他們的議案、提案以及各種發言中,發展海洋經濟、維護海洋權益、推動海洋科技和保護海洋環境四大關鍵詞集中顯現。
關鍵詞之一——大力發展海洋經濟
除了960萬平方公里的陸地國土,我國還有300萬平方公里的海洋國土,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資源與經濟發展的矛盾逐漸顯現,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我國要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必須在陸地和海洋領域同時發力,大力發展海洋經濟。
在政協委員們看來,發展海洋經濟,利用海洋資源,是建設海洋強國的重要內容。民盟中央遞交提案指出,當前我國海洋經濟的結構層次還較低,產業結構不合理,海洋科技成果轉化率低,二、三產業發展緩慢,產業升級模式仍有待優化調整,海洋優勢有待進一步轉化成經濟優勢。同時,我國還應加快海洋產業集群建設,把海洋產業發展與區域經濟有效結合,推動地方海洋經濟的增長。
經濟的發展離不開文化建設,正確的文化將引導海洋經濟往正確的方向發展。全國政協委員張帆建議,要加快發展我國的海洋文化。海洋文化是中國海洋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入挖掘其內涵有助于形成全國認識海洋、關注海洋、保護海洋和開發海洋的良好氛圍,有效提升海洋文化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他建議,要打造中國特色的海洋文化品牌,培育海洋文化產業載體,制定海洋文化產業專項規劃,建立海洋文化產業發展的促進機制,并深化兩岸海洋文化產業的對接。
發展是硬道理。只有大力發展海洋經濟,才能夠帶動相關產業鏈的發展。例如,海洋漁業的發展將帶來新型遠洋漁船裝備的需求,海洋油氣資源開發將帶來更多鉆井平臺的需求,以及相關科學考察船的需求,從而通過經濟發展帶動裝備制造業的發展,再帶動海洋服務業的發展,形成完整的產業鏈。
關鍵詞之二 ——堅決維護海洋權益
近些年,周邊國家不斷蠶食我國領海及其島嶼,公然盜采我國海上資源,建設各種軍事和民用設施,進而提出主權要求,制造爭端。這些都讓國民進一步認識到維護海洋權益的重要性。本次政協會議上,委員們表示,必須堅決維護我國的海洋權益,這是發展海洋經濟、海洋文化、保護海洋資源等一切工作的堅實保障。沒有主權,一切都是空談。
致公黨中央遞交提案,呼吁要促進海島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因為海島是我國領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資源、生態和權益價值突出,是抵御海洋災害的天然屏障,是國家對外交往的橋梁和紐帶,是海洋開發建設的基地,是保障海洋權益和國家安全的戰略前沿。具體來看,要建立扶持海島發展的統一協調機制;要加大對海島的政策支持,改善海島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要盡快建立對口支援機制;要鼓勵居民到海島生產生活,維護國家權益。
全國政協委員馬光瑜則建議以《海島法》為基礎,加強我國無居民海島的保護和利用。他認為,當前我國無居民海島的開發模式粗放,開發層次低;隨意開發的現象突出,生態破壞嚴重,有的海島資源和生態環境受到毀滅性破壞,甚至導致島嶼消失,危害國家海洋權益、國防安全和生態安全;同時,單島規劃與區域的相關規劃協調性不夠。他表示,海島的地理環境獨特,生態敏感脆弱,海島開發切忌隨意、盲目和過度。為此,應強化區域性海島規劃,弱化單島規劃;要加強綜合管理,在保護中開發利用;要引入市場機制,有償使用無居民海島;要加大無居民海島保護和修復的力度,并理順新舊用島關系。
無疑,海島的保護和有序利用,是維護我國海洋權益的重要內容。同時,要維護海洋權益,要做的遠不止這些工作,還包括培養和增強全國人民的海洋權益意識,加強對我國海洋領土的巡視,對任何侵犯我國海洋領土主權、安全和權益的行為始終立場鮮明,絕不姑息,等等。
關鍵詞之三 ——快速推動海洋科技發展
海洋領土主權之爭,實際是資源之爭,而資源之爭的背后則是科技實力的較量。無論是開發海洋資源,發展海洋經濟,還是維護海洋領土主權,都離不開科技的支撐。只有大力推動海洋科技的發展,才能讓建設海洋強國的愿望成為現實。
全國政協委員周祖翼遞交提案,建議加強我國海洋科技發展戰略規劃。“21世紀各國之間的海洋之爭,實際上是科技之爭。海洋科技支撐海洋經濟的發展,是支撐我國海洋強國戰略的重要基礎和驅動力。”他表示,目前,我國海洋科技尤其是深海科技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包括研究領域較少涉及深水區,缺乏系統規劃;深海鉆探裝備和相關技術力量還比較薄弱;海洋科學考察和調研資源分散,各自為政;對于重要的涉海國際合作計劃,我國近年來雖有參與,但程度很有限。此外,我國不僅缺乏同時涵蓋科學和技術的大型涉海研究計劃,也缺乏科學與技術相結合、能夠與國際一流海洋科技機構進行競爭的綜合研究基地。
周祖翼建議,整合相關力量,引導設立國內涉海機構的聯盟,整合國內海洋科學和技術研究力量,協調各涉海機構海洋調查船以及研究設施的建設,盡量避免低水平的重復建設和無序競爭;要全方位參加包括國際深海發現計劃(IODP)在內的海洋科技領域的國際合作計劃,培育由我國科技人員領銜的國際研究計劃,鼓勵國內專家學者通過海洋科技合作,實現我國在有關海域的科技主導和引領地位,通過由我國主導的國際海洋科技合作,為我國的海洋權益維護提供科技支撐;制定我國的大洋鉆探計劃,盡快實現從參與到主導深海科技研究的轉變;建設科學和技術相結合的國家級創新平臺(國家實驗室)。
科技的發展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科學的規劃,完善的配套,逐步深入地推進。靠科技實力說話,將成為我國建設海洋強國最強有力的舉措。
關鍵詞之四 ——盡心呵護海洋環境
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在各國的發展歷程中似乎總是不可避免的矛盾,先發展后治理的模式正在引起人們的反思,更多的人意識到,對發展和保護的態度應該是“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發展海洋經濟同樣如此,必須好好保護我們的海岸線、海洋環境,不要讓碧海藍天消失在單純追求GDP發展的過程中。
“既要大力發展海洋經濟,又要堅持保護海洋生態環境,應當成為建設海洋強國的基本原則和基本方針,不可偏廢。”全國政協委員成岳沖遞交了《關于加大海洋保護區建設管理力度的提案》。他指出,隨著海洋意識的日益覺醒和海洋經濟的飛速發展,特別是沿海各省市紛紛將發展海洋經濟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海洋生態承受的壓力驟然增大,海洋開發與保護的矛盾也日漸突出,出現了一系列海洋生態環境問題,包括近岸海域污染嚴重、海洋及海岸帶棲息地毀損等。一些海洋開發活動導致海洋環境突發事件,加劇了海洋污染和生態破壞的嚴峻形勢。因此,他建議,要加大海洋保護區選劃力度,抓緊保護重要敏感的海洋生態區域;要加大對保護區的日常監督,防止出現“邊保護邊破壞”的現象。
全國政協委員韓圣浩的提案同樣與保護海洋環境有關。“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工業化進程加快,海岸帶發展與保護的矛盾日益突出,一些地方的岸線資源被無序開發,海岸生態趨于惡化。”他表示,海洋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重要領域,是全人類的共同家園和未來發展空間。海岸帶作為沿海國家經濟文化最發達的區域,更具特殊性和重要性。海岸帶的生態非常脆弱,一旦破壞就很難修復,保護海岸帶生態系統,對建設美麗中國,對于整個人類都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為此,希望國家盡快對保護海岸生態環境進行立法,沿海海岸帶在開發前必須經過國家環評,要建立一體化的海岸帶綜合管理體制,要嚴格控制海岸帶周圍的陸源和海上污染,要積極強化公眾對海岸帶環境保護的意識。
此外,還有政協委員呼吁建立中國海洋環境保護協會,通過各種公益活動等方式,提高全民的海洋環保意識和海疆國土意識,最終實現建設海洋強國的偉大夢想。(冷翠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