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冶金”就是利用綠色植物對金屬的吸收和累積能力,進行收集、提取貴有金屬和稀有金屬的技術。
中科院廣州能源研究所廢棄物處理與資源化利用實驗室通過對污染土壤修復植物及其熱解殘渣的研究,掌握了其中重金屬種類(Cd、Pb、Mn、Cu、Zn)、含量、重金屬形態分布特性特征;結合各種重金屬的熱力學平衡計算與反應動力學分析,深入探討了熱解過程中不中種類重金屬遷移轉化機理,并建立了相應的動力學模型。成果對修復植物熱解殘渣中重金屬的富集和揮發提供了一些實際應用的基礎數據,對特定重金屬的“回收”提供了一種方法,可進一步發展為“植物冶金”的工作。
當今,國外對植物中吸收累積的貴金屬和稀有金屬,一般采用灰化法來提取,即將植物送到800℃的專門燃燒爐燃燒,再從爐灰內提取金屬元素。
在國內植物修復技術(Phytoremediation)作為一種環境友好的土壤重金屬污染修復技術,通過種植和收獲對重金屬具有較強耐性和富集能力的植物達到降低土壤中重金屬含量的目的,具有安全、經濟、高效等優點,逐漸發展成為污染治理的重要途徑之一。具體說來,就是利用超積累植物治理重金屬污染土壤,通過收獲植物去除土壤中的重金屬,進而將植物中的重金屬提純為有用的工業原料,以達到治理和回收的雙重目的。
科學研究發現,許多植物有很強的吸收和累積某些金屬元素的能力。它們除了吸收一般植物必需的營養元素外,還特別能吸收某些元素。例如堇菜植物中含鋅特別多,香薷中含銅特高,煙草中含鋰豐富,紫云英和黃芪含硒量高,石松含锃、錳不少,生長在含金元素較高土壤中的玉米或木賊草,將其根和莖燒成灰,每噸灰內竟可提取10克黃金。有些植物還能吸收和累積稀有或稀土金屬。如鉻、鑭、釔、鈮、釷等,其富集能力,比一般植物高出幾十倍。比如鉻元素,在一般植物中,采用光譜檢測也很難發現,而鳳眼蘭卻能在根本上吸附鉻,其含量竟達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