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目前中國污水處理的總量超過美國,但真正的社會效益大大打了折扣。
“水務市場的水太深,”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原處長李勝海在“2012年第七屆中國(國際)水務高峰論壇”上強調,只有規范市場行為,淘汰不符合行業準入條件的企業,披露企業違規行為,建立和完善市場規則,才能實現真正的社會效益。
據2011年5月《全國城鎮污水處理信息系統》顯示,中國已有88.64%的污水處理廠由企業運營,僅有11.36%的污水處理廠仍由事業單位運營。經過持續推進的改革,多數市政公用單位已實現企業化運營。在88.64%的企業化中間,國有企業占37%,外資總共占4.7%。“在這個過程中,政府的角色主要是規范化的行為和政策標準的制定。”李勝海表示。
但她強調,目前行業仍存在許多問題
第一,城鎮污水處理廠的功能和定位被偏離。相當部分城鎮污水處理廠是為了工業污染服務,弱化或推卸企業責任,轉移污染責任和風險,導致進水水質和出水水質難以控制,造成運營商和政府雙重困境。
第二,在推進市場化的過程中,行業準入、依法監管、及時付費仍需公開。她提到華東某一個省,竟然4個月不支付費用。在簽約招標的過程中,合同簽署的指標可操作性、可控性、可憑性有差距。
第三,招投標之間,各相關單位沒有給政府做好真正的參謀,連房地產商和煤老板掛靠一個沾邊的專業公司就敢投標。評標中把最低價作為唯一的標準,甚至領導干預,把評標只作為一種形式而已。
第四,市場化后的污水處理廠,出現由于低價中標,政府支付付費不及時,原承諾兩年應調水價未兌現,致使企業暫停運行,部分運價或偷排現象時有發生。第五,定價缺乏科學性、缺乏成本約束、價位價現象的存在、產品質量與價格不掛鉤。市場化的法制環境,尚未真正形成。
2011年環保部核查各地380個污水廠曬太陽和不達標的問題,并組成了40個組去核查。李勝海表示,破解體制機制的投資瓶頸,政府應自覺糾正不正確的決策。而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王鈺林亦表示,市政工程沒有什么特殊保密的地方,也沒必要形成壟斷,只要政府監管跟得上,風險就在控制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