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報告中,最吸引人眼球的莫過于美國石油產量的增加。在IEA最新的政策情境下,受益于非常規石油(致密油和油砂)的成功開發,美國國內的石油產量將從現在810萬桶/天,提高到2035年的1100萬桶/天。到2017年,美國將超過沙特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產國,而整個北美地區(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將在2030年成為凈石油出口地區。IEA還認為,在今后10年內美國可以幾乎不從中東進口石油,90%的中東石油將流向亞洲。而產量增加和交通節能措施的施行,將使美國整體石油進口在10年內從目前的1000萬桶/天降到400萬桶/天。
IEA過于樂觀了?
在IEA的預測中,美國石油產量增加的很大一部分貢獻來自致密油(由于致密油的開采技術和頁巖氣的開采技術類似,所以也被稱作頁巖油)。到2012年中,巴肯盆地的致密油產量已經達到了61萬桶/天的水平,占到美國致密油總產量的63%,原油總產量的7%。按照IEA的預計,美國致密油的產量將在2020年達到300萬桶/天,其中巴肯地區需要承擔2/3的產量目標。
但一個不容忽略的問題是,致密油的開采面臨著非常高的產量遞減速率,石油公司需要不斷打新井才能保證產量的穩定。
北達科他州工業協會的數據顯示,截止到2012年7月,在整個巴肯盆地構造作業的4319口致密油井平均單井產量為141桶/天,總產量為61萬桶/天。而在平均單井產量不變的前提下,同時考慮到平均40%的年產量遞減率,若要在2020年實現IEA的目標,那么巴肯盆地則需要在8年內累計打約10萬口井。
目前巴肯地區的致密油開采盈虧均衡成本平均在60美元/桶,而開采的邊際成本已經達到了80~90美元/桶,這是因為最先得到開采的是都是產能相對較高的井,之后得到開采的井產量一般較差,開采成本也就更高。
考慮到現在美國WTI價格尚不及90美元/桶,只有部分地質條件優越的井可以滿足未來盈利要求。而這個地區的勞動力成本、井鉆成本,以及水資源成本都在上漲。所以,致密油的資源潛力已經不再是個問題,石油價格已經成為推動致密油開采,甚至美國能源自給提高程度的關鍵。
近期石油價格不會飆升
從美國國內價格來看,從2011年開始,代表美國原油標桿的WTI價格相比于歐洲的Brent價格出現了倒掛現象,WTI要比Brent低大約20美元/桶。原因在于近年來美國原油產量增加,外運管道KeystoneXL建設計劃遲遲得不到政府批復,WTI原油交割地庫欣的庫存水平持續高位運行,進而壓低了WTI價格。
在國際層面上,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尤其是其成員國沙特,對國際石油價格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在今年5月和9月石油價格達到近120美元/桶時,IEA準備釋放原油儲備來平抑油價,但沙特通過增加石油產量將Brent油價壓低,避免了IEA真正釋放原油儲備。沙特石油部長阿里·納伊米就曾明確表示希望Brent價格維持在100美元/桶,而這個價格也被認為是沙特政府滿足其財政平衡的石油價格。所以沙特更有意愿來穩定石油市場,而不是放任投機。
而在另一方面,需求端也無法支撐過高的油價。由于全球經濟尚未走出危機,全球石油需求已經出現了放緩的跡象。從近幾年的趨勢來看,經合組織國家對于石油需求維持著持平狀態,這個大趨勢可能隨著人口規模擴張停滯和能源效率提高一直保持到2030年以后。而以中國和印度為代表的新興國家正在經歷著石油需求增速放緩。在短期來看,中國戰略石油儲備的階段性完成,也緩解了石油市場的需求壓力。
如果沒有威脅到全球石油供應的地緣政治事件發生,石油價格在近一段時間很難出現飆升。盡管在2013年,隨著庫欣地區外運管道的投入運營,美國WTI和Brent之間的價差開始收窄,這對美國原油生產有著正面的激勵,但這在另一方面也意味著全球石油供給的增加,而到2015年,庫欣的原油外運瓶頸也將重新出現。如果按照IEA對美國石油進口將在10年內從1000萬桶/天降到400萬桶/天的預測,那也就意味著國際市場上將出現每年3億噸的石油供給需要重新尋找買家,全球石油價格將受到巨大的下行壓力。
市場的力量
美國頁巖氣革命表明我們有著巨大的非常規油氣資源潛力,這也意味著化石能源依然會成為人類社會的主要能源。但資源潛力的突破,屬于人與大自然之間的博弈范疇,需要不斷通過技術進步來實現。而能否經濟地開采出這些資源則是人與人之間的博弈——各方行為者對價格的訴求是不同的。2003年~2008年的高油價進程,無疑是美國頁巖油氣產量激增的重要推動力量。而隨著非常規油氣的大規模涌入市場,全球能源供需變得更加寬松,今后更多的供應是否會導致更低的價格?而更低的價格是否又支持高成本的非常規油氣開采?價格在達到其動態均衡的過程中,各方消費國和生產國怎樣進行博弈?
隨著美國能源自給程度的不斷提高,其蝴蝶效應將會逐漸顯現出來,這才是未來能源市場甚至全球政治經濟領域最值得關注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