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城千輛”三年試點完成不足15000輛
“十城千輛”工程,即十城千輛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應用工程,是由科技部、財政部、發改委、工業和信息化部于2009年1月共同啟動,計劃用3年左右的時間,每年發展10個城市,每個城市推出1000輛新能源汽車開展示范運行,力爭使全國新能源汽車的運營規模到2012年占到汽車市場份額的10%。
據中國汽車咨詢中心網統計顯示,現有的25個十城千輛工程的試點城市的依然進展緩慢,截止到2011年年底的新能源汽車的保有量數據,這25個試點城市總的汽車保有量11949輛,遠遠低于其在2012年底之前規劃要完成的52621輛,按照這一數字的這25個城市的完成率在2011年底之前僅為22.70%,今年想突擊完成其余的77.30%難度可想而知。
而來自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數據顯示,今年1至9月,國內主要乘用車企業已銷售新能源汽車6982輛,其中純電動車3009輛,混合動力車3973輛。這意味著,“十城千輛”的預期目標鐵定無法完成。
公開信息表明,2009年首批確定了13個試點城市,其中包括北京、上海、重慶、長春、大連、杭州、濟南、武漢、深圳、合肥、長沙、昆明、南昌。四部委于2010年上半年確定第二批參與十城千輛工程的7個城市。包括天津、海口、鄭州、廈門、蘇州、唐山、廣州。第三批城市沈陽、成都、呼和浩特、南通、襄樊也于2010年下半年公布。
財政部、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以及國家發展改革委近期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做好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試點工作的通知》。按照規定,這25座的示范城市,必須在2012年之前達到示范項目要求的1000輛新能源汽車數量。如不能完成指標,將遭遇“末尾淘汰”。
在能源和環保的壓力下,新能源汽車也無疑將成為未來汽車的發展方向。根據規劃,“十二五”期間我國新能源汽車將正式邁入產業化發展階段。而這一過程中,25個示范推廣試點城市的作用“不容小覷”。入選城市也紛紛推出各自的新能源發展規劃,一時間新能源項目遍地開花,但隨后又大有偃旗息鼓的態勢。
“毋庸置疑,地方政府扶持政策的出臺將為新能源產業帶來利好消息,尤其是新能源汽車作為重點扶持行業受到了重點關注。新能源汽車將隨著優惠政策的不斷落實而步入快速增長渠道,巨大的市場容量有望釋放,行業前期發展道路已經鋪開。”李宇恒表示。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新能源汽車尚處于初期階段,技術問題、安全問題、電池問題、配套措施、接受程度等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新能源汽車行業的快速發展。李宇恒指出:“其中,技術問題是制約新能源汽車尤其是純電動汽車產銷的關鍵因素,雖各大汽車廠商紛紛加大科研投入,所取得效果卻并不十分明顯。”
新能源汽車發展不能僅依賴補貼
今年以來,上海、廣州、北京等地相關的地方新能源細則陸續出臺或征求意見,使新能源車型越來越受到追捧。政府“真金白銀”的往外掏,補貼政策比著來。
繼廣州在車牌搖號政策中為節能和新能源汽車開通“綠色通道”之后,上海市前不久傳出了更為吸引眼球的計劃,計劃對節能和新能源汽車實施免費上牌政策。上海市發改委權威人士11月在“2012浦江創新論壇”舉行期間對媒體表示,上海市的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正在審批中,相關政策對單輛汽車的最高補貼據說可達10萬元。而針對已上報的補貼政策,上海市政府部門相關人士表示,“雖然補貼政策為地方性政策,但對象面向全國汽車企業。”
值得關注的是,并非只有上海一地扶持新能源汽車,多個地方都在積極制定政策。11月5日,吉林市宣布與金沙江創業投資基金共建新能源汽車產業園。廣東省最近也明確了該省未來發展新能源汽車的主要目標,將從商業模式、基礎設施建設等四個方向推動產業的壯大發展。根據該省政策,“實施廣東省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示范工程,支持建設一批國家、省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示范城市。珠三角地區更新或新增公交車要采用新能源汽車。爭取到2015年全省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規模達到5萬輛。”
業內人士分析,中國目前新能源汽車是在政府財政補貼的支撐下實現示范運營的,真正的銷售并沒有實現。究其原因,技術復雜導致成本高企是制約用戶購買的重要因素,另外,新能源車的可靠性和耐久性不足也是阻礙這些車輛銷售乏力的關鍵因素。中國現在示范的新能源汽車只符合政策要求而不符合市場需求,故只能依賴補貼來發展。待到產業能甩掉“政策拐杖”時,才是市場大門打開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