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全面總結中國科技企業孵化器建設25年來取得的成績和經驗,深入探討新時期孵化器工作的思路和方向,在近日舉辦的中國科技企業孵化器建設二十五周年座談會上,為我國科技企業孵化器建設工作做出重大貢獻的老領導、老朋友和至今依然奮戰在科技企業孵化器一線的建設者們匯聚一堂,為孵化器下一步發展積極建言獻策。
與會專家表示,25年來,我國科技企業孵化器領域涌現出了許多新現象、新趨勢,由民營孵化器主導建設的新型孵化模式不斷涌現,這是可喜并值得研究的現象;站在25年新起點上,我國科技企業孵化器已經具備“走出去”的實力,要鼓勵孵化器積極探索國際化發展之路。他們呼吁,應該加強政府引導,推動孵化器“重軟輕硬”,孵化出更多具備創新能力的好企業,孵化出更多具有影響力的上市公司。
問:近年來,我國科技企業孵化器領域涌現出了大量新現象、新趨勢,有哪些令人印象深刻?
天津濱海高新區副主任孫大海:在過去十幾年里,我一直主張孵化器應該由政府主導。但近兩年,我從廈門來到天津以后發現,“政府引導、企業運轉”是一種更有效的孵化器運營方式,特別是民營企業建設孵化器將成為未來孵化器發展的一種趨勢。
目前天津涌現出“中海創”、“奇虎360”、“九州通”、“智造中國”等4種孵化器模式。這4種孵化器模式都高度契合我國近年來一直強調的“專業孵化+創業導師+天使投資”孵化培育模式。與此同時,天津濱海高新區3年內對每一家在孵企業提供注冊資本10%的扶持資金,從政策引導層面激發在孵企業積極性。在這種模式下,政府不需要動輒投入幾億元的資金建設孵化器,民營企業也是完全按照國家標準建設孵化器。我認為“政府引導、企業運轉”是一種非常值得推廣的孵化器運營方式。
清華科技園啟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梅萌:最近我在幫助梳理中關村25年孵化器發展歷程時發現,這是一個孵化模式不斷創新的過程,新模式在原有孵化模式的基礎上疊加,形成了孵化器的多元化發展現狀。
我們發現,在中關村,越來越多的民營企業家正在加入孵化器事業,未來還將有更多民營企業家加入。民營企業加入孵化器建設行列,是看到了其中的盈利空間。但是換句話說,孵化器只有在政府不再給予更多支持也能生存發展時,才能說明其真正進入了可持續發展的階段,才能說明孵化器的商業模式是成立的。
上海市科委原副主任徐貫華:過去,我國科技企業孵化器發展的模式是先有了一棟樓,然后為企業提供優惠房租和一些政策。如今,孵化器發展模式在發生深刻的變化。以上海為例,近年來,上海探索了“創業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產業聚集區”的全程孵化模式,打造了一條覆蓋在孵企業技術創意、產品實現到產業化等各個階段的孵化服務鏈。從全新服務鏈的打造可以看出,孵化器建設不僅是吸引企業入孵,還要產生看得到的實實在在的孵化效果。
問:近年來,孵化器國際化發展步伐加快,一些民營孵化器紛紛建設海外孵化基地,如何看待孵化器國際化發展的現狀和未來?
科技部國際合作司原司長吳貽康:十幾年前,我國就在探索孵化器“走出去”。但是在我看來,那一輪探索并不是很成功。因為過去一直是完全的政府行為,而非企業行為。此外,和金融結合不夠、體制機制不健全也帶來了很多問題。
到了今天,新的歷史時期,我國出現了很多以企業為主體,積極探索孵化器國際化發展之路的案例。如擁有多家孵化器建設背景的北京瀚海智業投資管理集團聯合中關村管委會在美國硅谷建立中關村瀚海硅谷科技園,清華科技園、瑞安集團、北極光創投和硅谷銀行聯合創建中美跨界發展孵化器——創源,武漢東湖新技術創業中心在比利時建設中比創新技術產業園,上海科技創業服務中心在英國設立辦事處……這些海外孵化基地呈現出兩大特點,一是以企業為主體,二是科技和金融密切結合,這也是當前孵化器國際化發展的一大變化。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應該重新研究我國科技企業孵化器國際化發展的經驗和教訓,更好地增強自身創新能力,更好地利用國際資源發展自己。
上海市科技創業服務中心原主任王榮:孵化器的國際化發展很重要,作為一個創新走在世界前列的國家,如果孵化器工作只能在國內發揮作用,不能走向國際化,將是一件很遺憾的事情。十幾年來,我國科技企業孵化器國際化已經走過了一段相當長的路,在探索國際企業孵化器(IBI)建設模式,推動留學生創業園建設等方面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從各方面來看,我國科技企業孵化器國際化發展還有許多事情要做。比如上海從1998年開始舉辦孵化器國際培訓班,至今已經開辦15期,共培養了30多個國家的300多名國際學員。如何讓培訓班的內容更豐富,如何將培訓與中國實踐以及世界信息結合起來,這里面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未來,希望國內孵化器同行更多地參與國際性孵化器組織舉辦的活動,并建立一個更加完善、穩定的孵化器國際化團隊。此外,中國IBI已經發展15年,下一步應該怎么發展,如何在原有的基礎上容納更多資源,推動我國從一個孵化器大國發展成為孵化器強國,這都是需要我們努力探索的事情。
武漢東湖新技術創業中心主任龔偉:很多年前,原國家科委主任宋健同志就說過,火炬是一面旗幟,是引領中國科技工作者走向世界經濟的舞臺。但那時我們都忙于自己的發展,沒有時間和精力走向國際化。如今,中國科技企業孵化器已經到了可以與世界對話的時候了。2011年年初,武漢東湖新技術創業中心與比利時新魯汶大學簽署土地轉讓協議,新魯汶大學以優惠政策提供約10公頃的綜合用地,由武漢東湖新技術創業中心租用99年主持建設中比創新技術產業園,作為中比企業科技合作的服務平臺,逐步構建國際技術轉移平臺,開展國際技術轉移服務。從武漢東湖新技術創業中心和其他孵化器的實例可以看出,當前,我國科技企業孵化器國際化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孵化器“走出去”正當時。
問:25年是一個新起點,如何更好地推動孵化器發展?
天津市原副市長梁肅:孵化器發展的新形勢對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前我國科技企業孵化器數量和規模都位居世界前列,但是怎么孵化出好的企業、孵化出有創新能力的企業、孵化出更多的上市公司、孵化出在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當中發揮更大作用的企業,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
從天津孵化器最近幾年的發展情況看,孵化器發展特別快,幾年前天津孵化器一直在三四十家徘徊,現在已經超過100家,我想這是因為天津市委、市政府提出要重點發展科技型中小企業,把發展科技型中小企業作為天津“十二五”時期的一項重點工作。天津市科技型中小企業從3年前的1萬多家發展到現在的超過3萬家,對孵化器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今,天津市各個區縣甚至鄉鎮建設孵化器的熱情都非常高。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更要加強對孵化器的引導,建成真正意義上的孵化器,并實現更好的發展。
北京長城戰略研究所所長王德祿:中國是孵化器硬件第一,美國是孵化器軟件第一。美國孵化器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孵化有想法的原創技術上,把主要精力都集中在幫助企業融資上,這一點讓我很吃驚。
2012年,美國發布了十大創業孵化器,排名第一的是Y Combinator。這家孵化器致力于引入富有才華的技術創始人,鼓勵他們創業,并在3個月內成立公司。目前,Y Combinator孵化的172家被收購、關閉或成功融資的企業總價值為77.8億美元,平均每家企業的價值達4520萬美元。這個數據很驚人。后來我發現,在硅谷,孵化器談得最多的不是孵化面積,而是天使投資。
當前,我國已將自主創新作為國家戰略,我國科技企業孵化器也應該進入自主創新階段。我們應該把孵化器當作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產業轉型升級的核心。希望科技企業孵化器下一步能把更多精力放在技術原創型企業上來,放到天使投資上來,因為天使投資是原創之母。
創新工場首席運營官陶寧:我同意孵化器要“重軟輕硬”。所謂軟件就是圍繞創業者的需求提供服務,創業者需要什么我們就做什么。我們認為創業者最需要七方面的資源:資金、市場推廣、技術研發、產品輔助、人才招聘、企業管理和再次融資。所以,創新工場孵化部門主要圍繞創業者需要什么,創新工場能為他們做什么,為科技型初創企業提供服務。
孵化器應該是產業升級的帶頭人。每一個產業大概10-20年就會有一次大的升級,當產業升級時誰來做種子?孵化器應該發揮這方面的作用,從源頭開始,慢慢匯聚成為一個產業的聚集地。同時,一些孵化器在工商注冊、稅收、創業者股權等方面的扶持政策還跟不上,希望相關政府部門能夠進一步完善政策體系,使政策更加適合創業者,更加適合高科技創業者,吸引更多高科技人才更好地創新創業。
科技部辦公廳調研室副主任劉琦巖:中國科技企業孵化器數量現在已經很多了,但在我看來還不夠,全國應該每個縣都能至少有一家孵化器,成為科技工作的一個重要支撐載體和支點。其中發達地區的區縣可以擁有若干家孵化器。另外,孵化器本身的內容也要擴充。孵化器一定要以創業者為中心,要認真研究支撐孵化發展戰略的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