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航運產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1、重慶航運產業市場化水平不高。
市場需求釋放不夠。重慶市航運貨運周轉量占全國內河1/4,貨運平均運距居全國內河第一,貨運船舶平均噸位居全國內河第一,現有企業上千家,運力不斷增長。但新運力的迅速增加,大貨主、大貿易商發展船隊的自貨自運,已經占散貨總運力的22%,使可競爭的市場越來越小,第三方航運市場受到明顯擠壓,市場需求沒有得到充分釋放,運力相對過剩,競爭趨勢加劇。
航運資源配置方式有待改善。目前基本上是船東自主配置,沒有市場準入的標準、規范,管理上也沒有分級分類。岸線資源的壟斷性和航運產業的市場化,使要素市場化水平不高。大規模的岸線建設勢必提高成本,船舶港務費收費標準較高,使航運企業運行成本較高,利潤空間減少。
交易方式相對落后。航運市場仍然以人脈關系為基礎的傳統交易方式為主,市場信息不對稱,市場輻射范圍較小,相互惡性競爭,業務層層轉包,交易環節增多,最終導致交易成本提高而航運企業實際利潤低下的現狀。據測算,重慶市航運交易成本比沿海地區高出30%-40%。
2、航運運行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
準入淘汰機制不健全。目前,由于重慶航運產業集群中單個企業規模相對較小,除少數大型國有航運企業外,重慶90%以上的航運企業規模偏小,沒有建立完善的市場準入機制和淘汰機制,低運價、零運價的無序競爭,使航運產業發展環境相對惡劣。
協同服務機制缺乏。在鐵路、公路、航空、航運和管道運輸多種運輸方式共同發展的格局下,各種運輸方式之間缺乏有機銜接,多式聯運尚未形成規模。
3、航運服務體系不健全。
岸線資源重硬輕軟。在多年的岸線資源建設中,基礎設施投入較大,港口功能單一,以裝卸、轉運和存儲為主。
服務機構不發達。目前,在我市航運體系建設中,船代、貨代、報關行、檢疫、箱管、倉儲、集卡、法律、金融、信息、人才、交易等服務體系處于低層次發展水平,產業集群的現代服務體系尚未形成。
信息服務處于起步階段。目前,重慶航運產業集群中普遍信息化程度較差,信息“孤島”現象嚴重,缺乏區域性公共信息服務平臺,導致航運物流、通關等效率較低。
推進長江上游現代航運服務體系建設的對策建議
1、依托重慶航運交易所,構建長江上游航運要素交易市場。
以航運要素交易為核心,建設交易服務體系。航運要素交易是現代航運市場建設的核心環節,對航運產業具有巨大的帶動作用。依托重慶航運交易所,構建長江上游航運要素交易市場,打造長江上游航運交易總部,條件成熟時,在相關省市合作建立交易分中心或交易本地代理機構,在物流園區建立交易終端,開展船舶、資金、人才、航運企業產權、運力、訂單等要素的現貨和期貨交易,形成以重慶為總部和中心的長江上游航運要素交易服務體系。
建立和完善現代航運交易機制,催生新型交易市場。建立航運要素期貨、現貨、虛擬服務交易制度,積極制訂掛牌交易、競價交易、招投標、撮合交易等交易規則,形成新型航運交易制度體系。依托航運交易所,建立航運交易經紀人制度,建立人才培訓中心,通過政策引導、市場驅動加快培育專業化的航運經紀人隊伍。建立交易、支付、交割、結算等現代交易配套服務體系,促進金融機構、法律機構、商務服務機構等進行航運交易市場,制定重慶市航運行業標準,開展期貨和衍生品交易,形成綜合航運交易服務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