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在電視屏幕上看到過這樣的鏡頭,流水線上,機器人飛快地將散亂的紙盒、產品等拾起,再精確地排放到它們應該去的地方。目前,我國的一些工廠中也在運用這種機器人。不過,因為技術原因,我國企業采用的這種機器人一直都是“外籍人士”。近日,山東建筑大學的于復生教授和他帶領的學生團隊,研制出了“三聯桿拾取機器人”,經過反復試驗,已經能夠達到與國外機器人同樣的作業水平,而其實際投產后,價格將會比進口機器人低一半。
機器人分揀幫企業減少包裝成本
走進山東建筑大學機電工程學院的實驗室,記者被一個有著三個鐵臂的機器吸引了。這個鐵臂下方的傳送帶上,散落著不少零散的小木塊,操作人員開啟旁邊的按鈕,鐵家伙立即開始工作,只見它靈巧地伸出爪臂,準確無誤地抓起小木塊,迅速將其放在另一側的傳送帶上排放整齊。不論木塊在傳送帶的什么位置,這只鐵臂都能敏銳地發現并將其抓起來。
山東建筑大學機電工程學院教授于復生告訴記者,這是他和他的團隊應用并聯機器人理論研制的“三聯桿拾取機器人”,它主要依靠三個高精度電機工作,通過建立坐標系,讓機器也擁有視覺。“在這種視覺的控制下,機器手能實現不同零件的尺度與形態的快速識別。”
價格只有進口機器人的一半
“這種機器人速度快、有效載荷大、占地面積小,能廣泛用于食品加工、包裝、電子和汽車零部件組裝等行業。”于復生向記者介紹,他們研制出的這臺機器人能抓起1公斤左右的物品,特別適合于食品企業進行最后的包裝工序時使用。
根據于復生團隊進行的調研,目前山東地區多數工廠在包裝環節還是手工分揀,造成了人力成本的浪費。多數企業都表示愿意使用機器人設備,那樣既能降低生產成本,而且一旦遇到市場風險需要降低產量時,只需要關停機器,不至于進行裁員。但是,機器人不菲的價格,讓不少中小企業望而卻步。“國外進口的與我們這臺抓力相同、功能一樣的機器人,每臺售價在18萬左右。而我們自主研發的機器人,預計投產后售價僅有他們的一半。”于復生說。
研發成員多是在校生
你可能想不到,這臺在國內擁有領先技術的機器人,其研發團隊的主要成員卻多是在校生,從大一到研二都有。大二學生魏樹桂是團隊的主力成員,負責這個機器人的視覺軟件設計。負責控制系統設計的王海磊,也僅僅是名大四學生。“我們課余時間,幾乎都泡在實驗室里,做項目研發能給我們帶來成就感。”王海磊說。
在這個實驗室的一角,記者還看到了上百份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證書,于復生介紹,這些都是院系學生發明、設計、申請的。于復生告訴記者,目前不論是用人單位還是高校,都非常注重學生的創新能力、動手能力。這些專利,在學生的求職、考研過程中都起到很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