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全行業可能要過上幾年的苦日子了。”在日前召開的2008年全國鈦白行業年會上,鈦白行業專家組組長、全國化工生產力促進中心鈦白分中心主任畢勝介紹,由于國際金融危機導致市場萎縮,目前全國鈦白行業90%以上的企業不能滿負荷生產,庫存量較大。其中,銳鈦型產品生產企業全線虧損,金紅石型產品生產企業的利潤也大幅縮水或虧損,全行業的盈利水平陷入歷史低谷。
廣西蒼悟順風鈦白粉有限責任公司的有關負責人介紹,今年該公司鈦白生產的綜合成本最高時已突破13000元/噸,但產品價格僅為12800元/噸,企業從8月份開始每月虧損達100多萬元。另一家廣西企業的負責人表示,因為沒能正確判斷行情走勢,在硫黃每噸800美元的高價位時進口量過大,資金嚴重積壓,目前企業已虧損5000萬多元。云南易門云鼎鈦業化學工業公司去年才建成,而試產后始終開開停停,產品嚴重積壓,企業被迫停產。而上海市郊一家新建的15000噸/年的鈦白粉企業,剛建成只試車了一個月,就因高價原料和疲軟的市場被迫關停。根據今年前三季度的財務報告,中核華原鈦白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安納達鈦業股份有限公司、攀鋼集團重慶鈦業有限公司等上市公司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虧損。一些中小企業更是從去年底一直停產至今。
據了解,浙江象山一家企業今年本來準備上馬15000噸/年催化劑鈦白粉項目,安評、環評、設計圖紙都通過了,現在卻開不了車。另外,四川攀枝花、西昌等地剛建好的10多套裝置無法投產,一些在建項目也只能停建或緩建。
而造成這輪鈦白市場萎縮的主要原因是過去幾年行業的過度擴張。1998年尤其是2001年以后,鈦白行業的產品產量以年均百分之十幾的速度遞增,年總產能從14萬噸一下子發展到了2007年的130萬噸。但隨后暴發的國際金融危機使以低檔產品為主的國內鈦白行業頓失競爭優勢。
面對當前形勢,大多數企業只能選擇“節衣縮食”。記者在采訪中發現,自有硫鐵礦制酸、推行節能及廢酸利用、對國際行情預測準確、管理得當的鈦白企業日子還過得去。
“由于自有硫鐵礦制酸裝置,我們的原料價格僅為5000元/噸,比外購原料價格低了近3000多元/噸。”三盛國際江西添光化工有限責任公司的總工程師介紹說。目前,盡管全行業十分不景氣,但企業產銷勢頭依然良好,基本沒有庫存,10月份的利潤保持在200萬~300萬元。
蘇州市宏豐鈦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總工程師張季明介紹,該公司是一家年產1萬噸銳鈦產品、1.5萬噸金紅石初品的生產企業,雖然主產品產銷價格倒掛,但由于產品質量穩定,管理費用低,產生的廢酸賣給下游企業可以賺錢,而且省了環保處理費用,加上副產品硫酸亞鐵的效益十分明顯,所以全年總體還能實現盈利。
武漢方圓鈦白粉有限公司總經理毛明說,多年來他們積極實施節能減排,今年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節酸、節水、節煤、節電、節礦,使噸產品水耗控制在80噸以內,煤耗降低至0.6噸以下,電耗控制在1100千瓦時以內,天然氣消耗低于290立方米,產品收率穩定在86%左右,企業抗風險能力增強,全年還能有一點微利。
河南佰利聯化學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楊民樂告訴記者,企業目前還能生存并有利潤,關鍵是擁有一套年產30萬噸的硫黃制酸裝置。盡管今年上半年國際硫黃價格波動很大,由于企業加大了國際貿易的整合,預測準確,在硫黃價格大幅上漲之前,就拿到了大量的訂單,均價比國內同行低300美元/噸左右,生產出的硫酸價格也比其他企業低1000多元/噸。同時他們還不斷加強內部管理,抓能耗、抓環保,著力開拓市場,才保證了盈利水平,僅9月份,企業就出口2000余噸,為當時全行業出口之最。
業內專家指出,對鈦白產業而言,其發展曲線與宏觀環境密切相關,房地產、汽車等都是影響其發展的重要產業。從目前狀況看,鈦白企業要走出困境還需較長時間的調整和洗牌,預計一兩年甚至兩三年后方能有真正的轉機。因此,鈦白企業還要做好思想準備,只有熬過艱難的低潮期,才能苦盡甘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