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醫藥網
處在醫藥產業相關政策密集發布的時期,醫藥工業企業應當用整體的目光來解讀《醫藥工業“十二五 ”發展規劃》傳遞的訊息。
隨著《醫藥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的出臺,我國股票市場醫藥板塊出現逆流入市的顯著動向,表明《規劃》對于醫藥工業在“十二五”期間的整體形勢起到極大的提振作用。
轉向“高級化”
國務院《工業轉型升級規劃span id="Info.72157">2011—2015年)》是指導我國工業發展方式轉變的行動綱領,而《醫藥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作為其在醫藥細分領域的具體響應,同樣鮮活地傳遞了轉型升級這一主題。醫藥工業發展模式轉型升級主要指向兩個模塊,一是產業結構的優化,一是技術結構的優化。
產業鏈整合
《規劃》提出,到2015年,銷售收入超過500億元的企業達到5個以上,超過100億元的企業達到100個以上,前100位企業的銷售收入占全行業的50%以上。
對比“十一五”期末“年銷售收入超過100億元的工業企業10 家,前100位企業的銷售收入占全行業的43.4%”,行業格局將形成跨越式的提升,而且《規劃》中首次提出年銷售額“500億元”量級。
而在承擔醫療體制改革重要攻堅任務的基本藥物方面,《規劃》同樣提出了明確的集中度量化要求“基本藥物生產向優勢企業集中,主要品種銷售前20位企業占80%以上市場份額”。
透過《規劃》的上述要求不難推斷,工業企業產業結構優化的基本方向即提升產業集中度,這一方向也延續了《醫藥行業“十一五”發展指導意見》的導向。
“十一五”期間,一大批具有規模實力和資金實力的優質醫藥工業企業通過內生式和外延式兩種擴張方式,已經形成了一定的產業規模優勢,但數據對比表明其與大型國際醫藥企業仍具有懸殊的差距:中國最大的醫藥集團年銷售僅為全球最大制藥公司輝瑞的2.2%。
“十二五”期間,產業集中度提升的進程勢必將加快,且會明顯體現出《規劃》提及的“新趨勢”。除同類產品企業強強聯合、優勢企業重組困難落后企業等購并現象外,研發和生產、制造和流通、原料藥和制劑、中藥材和中成藥企業之間,甚至全產業鏈意義上的上下游整合也將大規模呈現。在國家藥品價格政策、招標采購政策等多重擠壓下,藥品盈利空間正在不斷萎縮,加強產業環節間的聯結無疑成為重多企業掘取利潤的首要選擇。
技術創新
《規劃》要求,截至2015年,全國藥品生產須100%符合新版《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GMP)要求,而已經實施的新版GMP對于藥品質量管理水平較第一版有了顯著提高;同時頒布的新版《中國藥典》對于藥品安全性的檢測標準也有了明顯提升;加之已經初具體系的藥品電子監管制度的實施,已經使得規劃對于藥品質量方面的要求跨入一個全新的高度。
質量標準的提升抬高了醫藥工業領域的準入門檻,有益于形成淘汰機制,那些技術意識落后或技術能力不足的企業將面臨被剔除的危機。這種危機也自然形成了醫藥工業進行技術維新的“倒逼”機制。
技術優化(或技術創新)正是貫穿《規劃》始末的重要主線,被反復提及。 比如,針對基本藥物,《規劃》規定,要“提高基本藥物生產技術水平。支持基本藥物生產企業不斷改進生產工藝,推廣應用新技術和新裝備,加快實施新版GMP 改造,穩步提高產品質量,有效降低生產成本”。
再如,《規劃》要求推進醫藥工業綠色發展,并提出具體量化指標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較“十一五”末降低21%,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清潔生產水平明顯提升,這同樣需要企業通過開發應用生物轉化、高產低耗菌種、高效提取純化等清潔生產技術予以實現。
細分行業受寵
依據《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的要求,《規劃》確立了生物技術醫藥、化學藥新品種、現代中藥、先進醫療器械、新型藥用輔料包裝材料和制藥設備等五大重點領域。在政策扶持和指引下,這五大細分行業或將步入快速發展軌道。
被列為五項重大領域之首,又身居《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七大主要行業,生物技術醫藥具有多重“重點”身份,勢必會得到更多的政策性扶植。而從生物醫藥的市場表現來看,其在全球醫藥市場的銷售收入已連續多年保持了15%以上的增速,是全部藥品銷售收入增速的兩倍以上。據估測,到2020 年,生物技術藥物占全部藥品銷售收入的比重將超過1/3。極佳的政策環境、良好的發展軌跡以及充足的市場空間,使生物技術醫藥在“十二五”期間的成長性普遍看好,而從來自各證券公司的評價信息,也大都給予生物技術醫藥關聯企業“預增”的評判。
化學藥物重新回歸“第二”的位置,其實與當前所處的市場環境息息相關。其開發除了純粹意義上的新藥,尚包括通用名藥新產品的開發,而后者也成為《規劃》重點照顧的領域。
《規劃》指出,5 年內全球將有130多個藥物陸續專利到期,總銷售額在1000億美元以上,其中一些品種的臨床應用短期內很難有新品種替代,而且,囿于原料藥的匱乏,國際制藥企業難以形成絕對的控制,這將為通用名藥釋放很大的市場空間。上海強生制藥亞太區研發資深總監劉江南之前就曾表示,大量專利藥品的專利到期,將成為拉動我國醫藥行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建立在這一前提之下,“十二五”期間預計將有大量醫藥工業企業以此作為發展的突破口,競爭自然也會相當激烈。
針對中藥,《規劃》提出“繼承和創新并重”的發展策略,并作出了具體解釋:針對中醫藥具有治療優勢的病種,發展適合中醫治療特色的新品種,重視中成藥名優產品的二次開發;加快現代科技在中藥研發和生產中的應用,提高和完善中藥全產業鏈的技術標準和規范。其實,對于中藥的發展前途并不存在可質疑的空間。國家扶植中藥的產業政策層出不窮,來自政策層面的呼喚足以吸引工業企業的注意力。
醫療器械與重大新藥、中藥現代化同被列為新近發布的《醫學科技發展“十二五”規劃》的核心,其受關注度絕不亞于生物技術醫藥。業內人士預測,“十二五”期間醫療器械的市場規模將翻一番。但看《規劃》原文,醫療器械前被點綴“先進”定語,這同樣指明了醫療器械行業發展的方向高端化:針對需求量大、應用面廣的醫學影像設備、體外診斷儀器、急救及外科手術設備、專科醫療設備等,大力推進核心部件、關鍵技術的開發,提高設備的國產化水平。
新型藥用輔料包裝材料和制藥設備,首次被定入發展規劃并被列為重點領域。相對來講,其相關產業具有市場規模小、產業結構散亂等特點,但其重要性在倡導醫藥工業高成長性及醫藥產品高質量性要求的《規劃》中凸顯出來,被定義為“提高藥品生產水平的重要支持產業”。對于從業者來講,能否利用《規劃》出臺的契機盡快完成技術創新并提升產業規模,將成為主導其發展空間的決定性因素。(責編;y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