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科技日報 作者: 陳瑜
堅定不移謀創新•人才
中國科技網北京5月3日電 距離那場慘絕人寰的災難已過去了近4年,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38研究所所長吳曼青院士仍對這一幕印象深刻:
2008年汶川大地震期間,搜尋失事直升機組一度陷入困境。西方國家斷定:“中國人的技術手段是不可能找到失事機組的。”
危急時刻,他毫不猶豫地接受了搜尋任務,帶領團隊,一連幾個晝夜高強度工作,利用雷達技術成像5700平方公里,確定了疑似點,指揮部據此找到失事直升機,打破了西方國家的論斷。
用國家需求牽引科技創新
“38所是軍工電子國家隊,必須將國家需求、國家利益、國家目標放在第一位,用國家需求牽引38所的科技創新。”這是吳曼青最常說的一句話。
31歲獲“申仲義雷達獎”,32歲獲“中國青年科技獎”,44歲就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一說起工作,這個思維活躍、談吐風趣的技術帶頭人激情四溢。
近年來,吳曼青和他的團隊在我國重大裝備研制和新型雷達系統研究中,取得一系列重大技術突破,打破了我國重大裝備發展長期受制于人的局面。
我軍某重大裝備的研制,在技術引進上一度遭受重重阻撓。
2002年,吳曼青團隊攻克了一系列技術難關,成功研制了我國第一部新型雷達系統,改變了我國在該型設備發展上長期受制于人的局面。然而,他們并沒有就此停步。2005年,吳曼青又率先提出采用全新體制發展該型裝備的新思路,并部署團隊進行關鍵技術攻關。2008年,他親自擔任總設計師,團結協作、集體攻關,僅用三年時間就完成了研制工作,實現了從芯片到系統的全面創新,標志著我國該項雷達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將發展該型裝備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了中國人自己手中。
軍隊領導和業內專家一致認為,這一項目取得了豐富的自主知識產權成果,在我軍雷達發展史上罕有先例,是我軍武器裝備創新發展的范例,為我軍立足國產平臺、發展先進裝備,闖出了一條自主創新的路子,必將對我軍信息化武器裝備的發展起到積極的帶動和先導作用。
“只有將歸宿定位到國家需求上,技術創新才能迸發出最大的活力,獲得奔騰不息的生命源泉。”吳曼青團隊始終將中國在雷達技術方面的空白點、制高點作為創新研發和產業布局的方向。
早在2001年,吳曼青根據經濟社會和現代軍事發展的需求,將合成孔徑雷達成像技術作為該所重要的技術發展方向,組織精兵強將開展研究,并很快取得進展。
有一件事可以佐證吳曼青團隊在這項技術布局上的前瞻性:
由于技術手段匱乏,我國西部大部分地區長期處于無高精度地圖的狀況,社會經濟發展受到嚴重制約。2008年,我國試圖引進雷達測圖系統,遭到拒絕。吳曼青主動請纓,僅用一年多時間,就成功研制出我國首套機載雷達測圖系統。系統投入使用后,首次獲取我國西部橫斷山脈11萬平方公里雷達影像,填補了該地區地圖空白,使我國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掌握雷達測繪技術的國家之一。
“思想上領先一步、方法上率先一步、實踐上搶先一步。”吳曼青對團隊的一個重要要求是創新。
在大力推進具體技術創新的同時,他的思維并不拘泥于傳統的雷達技術發展,而是延伸到更為廣闊的領域。
他將目光瞄準了浮空平臺。
一個傳統的雷達研究所研究浮空器(比重輕于空氣、依靠大氣浮力升空的飛行器),這在很多人眼里顯得不可理解。吳曼青不僅做了,而且采取了不同一般的做法——2003年,38所從市場上整體引進了一個成熟的浮空器研發團隊,給予他們高度自由的發展空間、更加靈活的機制以及充足的經費支持,意在將其打造成為世界領先的浮空器研發團隊。很快,這支團隊先后研發了包括國內第一個定型浮空器產品在內的系列產品,填補了國內相關領域的空白,部分產品在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和廣州亞運會期間出色完成重點安保任務。
創新道路上,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
在某型產品研制過程中,吳曼青和團隊就曾有過這樣的經歷:一開始,由于我國在該方面基礎近乎空白,確定了技術引進的路線,并與某國開展了合作。但合作異乎艱難——對方不僅無禮傲慢,而且不愿意提供核心技術。多次交涉未果,吳曼青果斷決策,終止對外引進,自己一定要突破關鍵技術。歷經八年努力,38所成功突破關鍵技術,填補了我國在該領域的空白,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二個擁有該項技術的國家。
2001年以來,吳曼青和他的團隊先后取得包括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在內的部省級以上科技成果105項,獲得專利72項。在編國際標準5項,編制國家標準35項,國家軍用標準25項。
出生安徽桐城的吳曼青喜歡用詩詞這樣形容科研經歷:科技創新肯定會遇到困難,在最艱難的時候,就好比“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但科技人員的創新信念不能丟,一定要“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最終一定能夠豁然開朗,“驀然回首,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記者 陳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