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航天事業,總是以一次次令人震驚的奇跡,彰顯出中華民族在科技發展上自主創新的實力。舉世矚目的神舟七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升空,再一次實現了中國航天人的飛天夢想。中國航天事業中的一支勁旅——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火箭研究院),始終處于我國航天事業的前沿陣地,承載著中國航天這一令世界矚目的偉大事業。半個多世紀以來,一代又一代航天人,懷著祖國利益高于一切的信念,以強國強軍為己任,堅定不移地走自主創新之路,不斷加快航天技術應用產業發展,用實際行動貫徹集團公司第四次工作會議精神,為建設國際一流大型航天企業集團努力奮斗。
——題記
神箭騰空
建設中的航天煤化工項目
2008年9月25日舉世矚目的神舟七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升空,9月28日首次空間出艙活動圓滿成功!中國航天員首次走出飛船,漫步蒼穹,實現了中國航天史上第一次“太空行走”。這是一個古老民族的壯麗跨越,也是中國人征服太空的又一偉大壯舉。中國的航天事業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從衛星發射到載人航天,以及首次發射繞月探測衛星嫦娥一號,樹立了中國航天發展史上的三個里程碑。運載火箭的運載能力標志著一個國家的航天技術的發展水平,作為我國運載火箭最大的研究基地,火箭研究院為我國的航天事業發展屢建奇功。伴隨我國航天事業的快速發展,火箭技術研究院發揮航天品牌和航天技術優勢,加快航天技術應用產業發展,同樣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實現了航天事業與航天技術應用產業同步發展。
火箭研究院成立于1957年,是中國第一枚導彈誕生的地方,是中國航天事業的發祥地。建院50多年來火箭研究院培養了一代代航天科技帶頭人,走出了許多功勛卓著、聲名顯赫的科學家;先后有6位國家“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全國共23位),24位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和近30位火箭總設計師,最著名的有錢學森,有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王永志。經過半個多世紀的持續發展,火箭研究院已經由當初100多人的研究隊伍發展成為擁有2萬多名員工、總資產和年度總收入均過百億元、在戰略高技術領域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科技研究院。截至目前,研究院共獲得3000余項部級以上科研成果獎。其中,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7項,國家科技進步獎98項,全國科技大會獎50項,國家發明獎18項,國防科技重大成果獎1000余項。
承載歷史重托,明確戰略定位
毋庸置疑,火箭研究院承載了中國航天過去50多年的發展,如何承載中國航天未來的發展?這是火箭研究院領導班子經常思考的問題?!跋乱徊轿覀儗⒀兄茻o毒無污染、低成本、高可靠、適應性強、安全性好的新一代大推力運載火箭,還將承載中國航天未來的發展?!秉h委書記梁小虹說,“但僅有這些還遠遠不夠”。
在航天科技集團,構建創新型、開放型、融合型航天科技工業新體系中,火箭研究院領導班子不斷思索,如何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把研究院建設成為軍民融合、產業聚集、集成創新的大型科研生產聯合體。
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不謀萬世者不足以謀一時。領導班子站在歷史的制高點審視火箭研究院的發展,并以極富現代意識的經營理念,求真務實的立業觀念及外延與內涵的有機結合,以杰出的管理藝術,高瞻遠矚的科學決策,卓越的指揮才干,明確發展戰略定位,制定長遠發展目標。
火箭研究院作為“航天運輸系統的總體研制和系統集成企業”,要始終保持在中國航天運輸系統中的主導地位,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新技術產品供應商。到2010年實現“武器實戰化、運載市場化、經營規模化、基礎現代化、管理科學化”和當年實現總收入280億元的目標。
火箭研究院航天技術的發展體現在具備自由進出空間的能力,引領中國航天運輸系統的技術發展方向,提供優質便捷、安全可靠、經濟環保的航天運輸工具,服務國民經濟,促進科技進步,提高綜合國力。
作為集團公司的總體院,火箭研究院在航天運輸系統起龍頭和牽引作用,在技術創新、管理創新方面起示范和輻射作用,在集團公司建設國際一流大型航天企業集團中起支撐作用。今后新一代運載火箭將采用無毒、無污染、低成本、高可靠技術。通過模塊化組合,形成不同發射能力的運載火箭系列,滿足未來不同的任務需求。目前,火箭研究院已在天津建立了新一代運載火箭研制基地,預計2009年底項目竣工并投入使用。它是研制工程的基礎保證,也是后續批量生產和產業化、軍民結合的航天高科技重要基地。
在航天技術應用領域,該院按照“軍民結合、寓軍于民”的發展思路,在保持運載火箭工業快速發展的同時,結合國家產業結構調整,致力于航天技術應用產業發展,發揮航天品牌和技術優勢,在先進能源、特種車及汽車零部件、新材料和航天特種技術領域形成產業,在國內市場占據優勢地位,并逐步向國際化方向發展,為我國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的增強發揮積極作用。
依托航天品牌,發揮科技優勢,加快發展航天技術應用產業
在火箭研究院的2010年規劃中,專用車及汽車零部件、風機制造和煤化工的收入將分別達到70億元、50億元和30億元,所有民用產業收入將達180億元,占到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民用產業總收入的1/3。
為實現這個目標,火箭研究院2003年4月22日新增設資產經營部,2005年2月進一步設立經營投資管理委員會,模擬董事會運作,行使本級公司的出資職能和對廠、所、公司的監管職能。
從2004年起,火箭研究院頻頻出手,合縱連橫,先后并購山東泰安特種車制造廠,組建航天泰安特種車有限責任公司,接收山西長治清華機械廠,成立特種車事業部;收購控股一家香港上市公司,組建香港航天科技通訊有限責任公司;收購控股蘭州化工設計院,成立北京航天萬源煤化工工程技術有限公司。
火箭研究院的特種車、風機及風力發電、新材料產業和煤化工等項目,成為民品經濟發展的新力量。目前,火箭技術研究院已經形成了以航天煤化工、特種車底盤生產基地、風機生產基地、航天特種技術、新材料產業基地、特種車上裝基地和風機葉片基地為依托的航天技術應用產業和航天服務業發展新格局,正朝著產業化、市場化、國際化的方向健康有序發展,正朝著實現2010年航天技術應用產業和航天服務業收入突破180億元的戰略目標不斷沖刺。
據了解,火箭研究院2006年總收入132億元,其中民用產業占60億元,“2007年總收入達140億元,其中民用產業達70億元,與軍品收入平分秋色?!绷盒『鐣浾f。
以航天煤氣化技術作為核心競爭力,實現航天煤化工產業鏈價值最大化
“缺油、少氣、富煤”是我國的基本國情,根據我國一次能源構成的特點,解決能源安全問題的切實可行的途徑是發展潔凈、高效、適應性廣、建設及運行維護費用低廉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煤氣化”技術。
火箭研究院于2005年3月成立煤氣化技術研發項目工程部,利用航天火箭發動機在燃燒、熱能、泵閥、控制以及設計方面的成果和技術優勢,開展粉煤加壓氣化技術研發工作。
經過幾年技術攻關,自主研發了年產15萬噸甲醇/合成氨濕法航天粉煤加壓氣化技術工藝包。于2006年利用航天粉煤加壓氣化技術啟動了航天煤氣化工業裝置的建設工作,即河南濮陽和安徽臨泉年產15萬噸甲醇/合成氨的工業示范裝置,其中河南濮陽15萬噸/年甲醇工業裝置列入國家發改委“2007年循環經濟高技術產業化重大專項及國家資金補助計劃”,工業裝置應用的粉煤氣化爐列入了國防科工委“2007年軍轉民技術開發專項計劃及資金補助計劃”。今年10月13日,河南濮陽15萬噸/年甲醇工業化示范項目按預定試車計劃成功點火投煤試車,系統按計劃執行停車程序,第一次投煤成功。在經過對氣化爐水冷壁、氣化燒嘴的檢查,確認狀態良好后,10月16日,再次順利點火,投煤成功,開始72小時連續運轉。10月19日,在確認整個運行階段各項參數指標正常后,按計劃整個裝置順利、安全停車。
火箭研究院煤化工產業的目標是以航天煤氣化技術作為核心競爭力,集成煤化工產業鏈各個單元關鍵供應商,采取總承包方式為客戶提供工程設計、關鍵核心設備供應、工程施工、調試等一攬子服務,實現航天煤化工產業鏈價值最大化。預計到2010年,航天煤化工項目將實現30億元左右的銷售收入。
整合特種車資源,加快民用產業在“特種車輛”領域的發展
多年來,火箭研究院為運載火箭研制了一系列大型發射臺、重型運輸車輛和轉載車輛等地面發射和配套設備,在特種車輛結構、上裝設備、特種車輛底盤特別是重型超重特種車輛底盤及零部件技術方面積累了豐富的設計和生產經驗,并形成了多技術專業的系統集成優勢,為火箭研究院進入“特種車輛”領域創造了條件。
專用車項目是火箭研究院特種車輛業務寓軍于民的核心項目,在專用車整車領域,目前已完成多種規格的自卸車和垃圾車研制,并基本建成專業化、規模化的生產線。根據特定用戶需求,還研制了應急通信指揮車、機場專用車、登高車及煤礦用防爆車等高附加值專用車產品。電動車輛生產基地也已建設完成,具備了規模生產能力。
該項目是火箭研究院整合集團內特種車資源,走軍民結合發展道路的又一重大舉措,旨在加快發展軍用特種車和民用專用車,成為國內軍用特種車領域和民用專用車領域的一流企業,2010年,預計專用車項目實現銷售收入35億元左右。
開創航天風機品牌,力推風電產業發展
早在1993年,火箭研究院就開始了風電項目研發工作,6年后他們生產出我國第一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WD646型600千瓦風力發電機組。火箭研究院領導制定了“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實現風電產業化發展,自主研發大型風力發電機組”的三步走科學發展戰略,與歐洲最大的風電運營商西班牙ACCIONA公司成為合作伙伴,并于2005年合資成立了“南通航天安迅能風電設備制造有限公司”,專門生產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1500千瓦變速恒頻風力發電機組,年生產能力為400臺。一年后,我國第一批1500千瓦的變速恒頻國產化機組矗立在張北和尚義風電場,67臺風機正式投入運營;航天風機開始投入批量生產,打破了進口設備一統天下的格局。這就是航天人以航天科技振興民族工業為己任的航天速度。
但航天人自主研發大型風力機組的戰略目標還沒有實現。火箭研究院選擇了世界上最早從事直驅風機研發的生產商荷蘭EWT公司作為合作伙伴,共同投資建設直驅風機總裝廠和葉片廠,以及風機的銷售公司和運行維護公司,進行900千瓦直驅風機的產業化運作。同時成立風電研發中心,研制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2兆瓦永磁直驅風機技術,并成立院稀土電機研發中心,直接研制生產稀土永磁發電機與之配套。為了開拓風機市場和進行技術研發,航天人投資建設風電場,打造了完整的風電產業鏈?;鸺芯吭菏召徱患蚁愀凵鲜泄?,并更名為“中國航天萬源國際(集團)有限公司”,將風電、稀土電機等新能源、新材料應用、環保節能等優良資產成功地注入到該上市公司中,從而打通了市場的融資渠道。至此,中國航天風電產業化格局已經形成,生產國產化風機,扛民族大旗,是航天人的責任。航天品牌風機將成就未來,走向世界。
昔日成就輝煌,未來任重道遠
從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開始,20多年來,火箭研究院在國家不同階段軍工企業改革方針的指引下,不斷發展壯大民品。經過多年在民用市場的打拼,火箭研究院部分項目已經成長為優勢民品、主導民品,一批具有較強拉動作用的新項目取得突破,形成了多家年產值超億元的重點公司,同時,造就了一支6000人的民品生產經營隊伍,為發展航天技術應用產業和航天服務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國民經濟持續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
梁小虹書記認為:“作為我國航天事業的發祥地,如果說加快航天事業發展責無旁貸,那么加快航天技術應用產業發展更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擇細流,無以成江河”。梁小虹書記深情地說,航天事業與航天技術應用產業同步發展得益于國家及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得益于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堅忍不拔,奮力拼搏,凝聚著航天人自主創新的辛勤汗水,是中華民族勤勞智慧的結晶。
昔日成就輝煌,未來任重道遠,火箭研究院這艘航天巨輪,披荊斬棘,乘風破浪,又開始了新的航程。
2015年火箭研究院計劃實現經濟總收入500億至700億元,相當于2006年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總收入。2020年火箭研究院力爭實現經濟總收入1000億元的宏偉目標。
梁小虹檔案:
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黨委書記兼副院長 梁小虹
梁小虹,1955年4月出生,籍貫山東省萊陽縣,1969年12月入伍,1973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6年12月轉業到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總體設計部工作。現任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黨委書記兼副院長。畢業于中央黨校研究生院世界經濟專業,研究生學歷,研究員,北京大學項目管理特聘研究員,蘭州理工大學榮譽教授,中國企業聯合會現代管理領域“653工程”企業家客座教授;《航天精神》一書作者;北京市豐臺區第十三、十四屆人大常委會委員,北京市第十三屆人大代表,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2518核心人才”、國防科技工業“511工程”高級管理人才,曾先后榮獲全國企業文化先進工作者、中央企業優秀黨務工作者,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