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紡織機械工業的發展現在已經進入到一個新的轉折時期,由過去數量的增加轉向產品質量和技術含量的提升,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
集約型生產方式的科學涵義很廣,但并不抽象,具體內容體現在產品的技術含量、技術水平和企業的效益。實現集約型生產方式的轉變有一個前提,就是不論是什么類型的企業、生產什么類型的產品,品種得相對集中,形成一定的批量。探索實現集約型生產方式的條件需要我們去創造,去組織,去實施。
如何實施專業化生產,有以下四種組織形式可供參考:第一種是以產品為對象的專業化生產,即把特定的產品組成系列,形成一定的批量,實現集約型生產。一個企業要有自己的主導產品、名牌產品和拳頭產品,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和專有技術。第二種是以零部件為對象的專業化生產,即把產品的零部件進行歸類,并形成批量生產。目前,我國紡織機械專用基礎件已經形成了批量生產的條件。第三種是以工藝為對象的專業化生產,即把紡織機械產品中的鑄、鍛,熱處理和表面處理等特種工藝進行集中處理,實現專業化生產。第四種是以技術后方為對象的專業化生產,即把紡織機械企業的工藝裝備制造、設備維修、理化試驗和計量檢定等工作組織起來實行專業化生產。
無論什么組織形式,最終都是要使企業獲得好的經濟效益。專業化生產的基礎能使社會化協作更合理、更細化、更專業。我國紡織機械工業向集約型生產發展是方向,需要我們進一步去研究、總結、推廣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