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珠三角的一些企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
原材料價格一漲再漲,人民幣升值不斷突破底線,工人難招迫使招工工資越來越高;政策的一些調整更使這些壓力“百上加斤”,出口退稅率調低,加工貿易政策收緊,地方政府不斷加大環境保護等方面的監督稽查力度……
年初以來,不斷傳出企業關閉、遷移的消息。無疑,珠三角正在遭遇“轉型”期的“陣痛”。對于每一個企業來說,這種“痛”都是切膚的,是緊走幾步趕上調整的步伐,還是因循舊有模式,坐等淘汰?記者采訪中發現,創新求變,正在成為珠三角企業面對轉型的應對之道。
從勞動密集向技術密集轉變
“上世紀90年代初,一件毛衣可以賺到30元左右。到了2002、2003年,只能賺到3至5元。如今,一件毛衣普遍只有1元左右的利潤。一方面生產成本上漲,另一方面企業增多競爭變得更激烈,毛紡業利潤日益萎縮。”東莞夢萊特服飾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慧勇說。
夢萊特公司所在的東莞大朗鎮,匯聚了近萬家毛織及相關企業,年銷售毛織產品超過12億件,毛衣60%出口到意大利、美國等80多個國家和地區。
大朗鎮黨委副書記林熙仿說,受人民幣升值、原材料價格上漲、出口退稅下調、工人最低工資上調、用工用地用電緊張等多種因素影響,傳統的毛織產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靠低價競爭將難以維系,提升產品質量和附加值才是出路。
今年3月,夢萊特公司從德國進口了20臺編織機。此前,大朗多數毛織企業主要使用價格為1000多元的手搖織機,還有部分價格為幾千元的電動織機。在編織普通毛衣方面,從德國或日本進口的電腦編織機一般是傳統織機效率的4倍。對于生產圖案花樣復雜的毛衣,電腦編織機的優勢就更能顯現。
大朗鎮毛紡企業對引進先進設備改造技術表現非常踴躍。一臺電腦編織機可替代二三十名工人,這也是緩解用工壓力的好途徑。去年,大朗鎮電腦編織機數量迅速達到2000多臺,而從去年底到目前又引進了1000臺,估計今年底將達到5000臺。
陳慧勇認為,一臺進口電腦編織機需要花費幾十萬元,一般3至5年才能收回成本,在目前的市場環境下,這是要冒一定風險的,但從長遠來看,投入資金改造生產技術是必須的,這樣才能使企業保住市場競爭力。
遷移:從單一到“抱團”
過去幾年,珠三角企業向外遷移還主要是電鍍、皮革、印染等污染型企業,而近幾年,一些制鞋、玩具、服裝、電子等勞動密集型企業也走上了轉移之路。不同的產業特點決定企業遷移必須從單一走向“抱團”。
4年以前,深圳 臺商協會就成立了國內投資環境考察小組,并建立了網站,收集和對比分析國內各地的投資環境信息,不定期組織協會會員赴各地進行實地考察。負責這一工作的深圳臺商協會常務副會長、光晟玩具(深圳)有限公司總經理莊世良說,對于加工制造企業來說,投資環境中最為重要的是產業鏈條的完整,過去一些臺資企業北上發展,有不少失敗的例子,原因就是單個企業無法形成產業鏈,往往還要運回珠三角進行配套,成本大大增加。產業轉移是一個系統工程,如果可以“抱團”轉移,成功的可能性會更大些。
除港澳臺商外,一些民營企業也加入了向外轉移的行列。東莞市LED電子商會副會長、科銳德數碼光電有限公司總經理涂光榮說,作為一個產業鏈內分工很細的行業,LED電子企業要遷移就必須“抱團”出去,商會目前已組織了15家企業,準備在粵西地區的廉江市投資建廠,逐步向外轉移。
事實上,企業外遷并非僅僅體現為企業的市場行為,目前這已成為廣東省政府調整產業結構的重要著力點。最近廣東省政府出臺《產業轉移和勞動力轉移決定》,提出“雙轉移”戰略,即珠三角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欠發達地區轉移,欠發達地區勞動力向當地二、三產業和珠三角發達地區轉移。
按照這一方案,廣東省計劃用500多億元扶持欠發達地區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產業轉移園、扶持重點產業發展和免費技能培訓等,力爭為企業“抱團”轉移打造良好環境。
從產業基地變身總部基地
在傳統產業向外轉移的同時,珠三角整體經營環境仍保持較強吸引力。據統計,珠三角九市實際外商投資2006年增長15.4%,2007年增長16.1%。以深圳為例,去年新增投資中第三產業及工業服務業占了70%,與過去工業項目占70%有了明顯不同,這正顯示出珠三角產業轉型的變化方向。
以佛山為例,去年下半年佛山市出臺了《加快推進陶瓷產業調整提升》的政府文件,提出對污染重、能耗高、安全生產和環保不達標的陶瓷生產企業采取治理、搬遷、關閉等措施,實現優化調整目標。
一系列的政策推動加速了佛山陶瓷企業的關閉和遷移。目前,佛山陶瓷行業有超過50家企業在全國布局,投資額超過30億元,購買土地約3萬畝。中國陶瓷工業協會佛山辦事處主任藍衛兵說,部分陶瓷企業迫于生產成本和環保壓力,紛紛將產能外遷,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這些企業有可能完全撤出,導致佛山陶瓷行業出現“空心化”。
佛山市經貿局副局長徐平說,在制造基地搬遷的同時,留住大型陶瓷企業并促進其做強,提升佛山陶瓷品牌的價值和影響力,是陶瓷產業調整升級的關鍵。創造良好的環境,吸引大型陶瓷企業和品牌企業留住總部,同時吸納外地知名陶瓷企業總部入駐,才能保持并提升佛山陶瓷產業的競爭力。
基于這樣的思路,在企業外遷的熱潮中,一批具有“總部經濟”特征的大項目卻在佛山落地生根。
占地700余畝的中國佛山陶瓷交易中心全面運營,總投資26億元的中國陶瓷城正在建設之中;中國科學院上海 硅酸鹽研究所(佛山)陶瓷研發中心去年6月掛牌,加上華夏建筑陶瓷研究開發中心、國家級技術中心佛山陶瓷研究所、國家陶瓷產品質量監督檢測中心等,佛山的陶瓷研發力量在國內獨占鰲頭。佛山陶瓷“總部經濟”通過大力發展陶瓷裝備制造、陶瓷產業的物流、會展、研發等現代服務業,占據了中國乃至世界陶瓷產業的制高點。(車曉蕙)
珠三角中小企業過冬 政府出百億資金做擔保
“廣東即將設立100億元的擔保基金。這是繼安徽、重慶分別出資18億、20億元成立省級再擔保機構之后的重大政策。”廣東省信用擔保協會會長許霞表示。
她是在16日上午該協會組織的行業會議上做出上述表示的。諸多省內信用擔保企業參加了會議。
廣東省經貿委中小企業局副局長官維平則對本報記者透露,目前廣東省的再擔保集團還處于調研階段,“省里表達了支持的意向,但如此大規模的資金運作方案還沒有最終確定”。
本報記者同時獲悉,該集團籌建方案有可能采取省財政和信用擔保企業共同參與的模式。
廣東省100億的“再擔保”的規劃一旦成行,將成為目前國內規模最大的由地方政府主導參與的再擔保體系。
運作模式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該集團將采取提供擔保和再擔保的方式支持政府公共項目的發展以及為中小企業融資提供幫助。
廣東省信用擔保行業協會一位人士告訴記者,“行業協會這邊已經向上邊表達了一種運作模式的建議。”
在該建議中,當信用擔保企業發生代償時,由擔保機構向銀行直接履行全部的代償責任,接下來,擔保機構轉向再擔保基金請求補充代償。“這個過程要按照一定的比例,這個比例要看信用擔保企業和再擔保集團,以及銀行之間的約定。”
在追償的時候,再擔保基金補充代償的那部分資金的追索工作由擔保機構來負責,追償所得的分配以及未能追償所造成的損失的分攤,同樣按照約定的比例,在擔保機構和再擔保基金之間來分攤。
在市場化運作這100億資金之外,是廣東省有關部門正在加緊整個“信用擔保”體系的建設步伐。
許霞表示,“信用擔保,是一種準公共產品,是政府部門一項重要經濟政策。”她并透露,省政府還將出臺重要措施,再加上各地方各級政府相應制定的配套措施,與省擔保基金聯動配套操作。
省一級政府將督促工商、房產、土地、車輛、船舶等登記部門為擔保機構開展擔保業務提供輔助;對地方政府而言,省經貿委和人事廳近日下發給地方“民營經濟工作考核”辦法中,明確了擔保體系建設的框架結構——本級扶持政策、上級政策落實、銀保互利合作推動和政務環境落實。
“這種風險有限、效率最高的政策措施,必然大大提高擔保行業對中小企業融資的擔保能力。”許霞分析。
實際上,廣東省成立省級再擔保體系建設的構想在2008年年初就已經開始產生。在最初的時候,計劃100億的基金全部由廣東省財政來撥付;后來廣東省信用擔保協會亦提出由協會會員以資金入股方式參與籌資的方案。但對于信用擔保企業來說,巨額基金的籌集并非易事。
從數據來看,目前,廣東省所有擔保公司注冊資本金總共有150億左右的規模;如果100億元的再擔保基金到位,就相當于讓全省再擔保的能力提升70%。
政策性資金偏少
廣東此番大手筆投入再擔保體系建設,也是試圖盡快改變省內擔保機構規模小、政策性擔保資金比例偏低的現狀。
來自協會的數據顯示,截至2007年12月底,全省在工商部門登記注冊的擔保機構為441家,其中在政府部門備案登記的擔保機構162家,一共籌集擔保資金228億元,累計為中小企業融資提供擔保金額1862億。
以162家擔保機構注冊資本150億來計算,每家擔保機構擔保資本為9259萬元。盡管1億元以上的有71家,但民間的信用擔保企業還只能停留在為“小,以及中偏小”這樣的規模企業擔保的水平上。
記者從該協會獲得的一份報告披露,在累計擔保的288646筆中,單筆在100萬元以下的有174354筆,占60.40%;在累計擔保金額1862億元中,單筆在800萬以下的項目占54.7%。
而另一組數據,也顯示政策性擔保資金比例偏低的問題。
目前,廣東省內擔保機構純民營出資的有151家,占總數的93.2%;以政府或國有控股企業出資的擔保機構僅有11家,僅僅占全部擔保機構的6.8%,其中由政府獨資的擔保機構只有3家。
在現有的總額228億元的擔保總資產中,政策性擔保資金22.7億元,只占9.9%;民營性質的擔保資金205.7億元,占九成。而全國政策性擔保資金約為25%,約四分之一。廣東遠遠低于全國水平。
中小企業過冬
再擔保集團即將設立的消息,對珠三角地區眾多的中小企業主們不啻是雪中送炭。
官維平表示,目前中小企業面臨兩大變化,一是市場環境在變化,另外一方面是政策環境在變化。
土地成本、勞動力成本的持續上漲;原材料價格、能源價格不斷攀升;加上主要針對海外出口市場的珠三角民營加工制造業,國際市場的萎縮。中小企業的現金流日趨緊張,對資金的需求也比以往更為強烈。
“這個時候,來自擔保企業的融資就成為很多中小企業求生的‘救命稻草’。”一位東莞信用擔保企業董事長對記者表示,一些倒閉的中小企業都是因緩慢變化的市場環境和急驟變化的政策環境而吃不消,退出市場的。
據了解,協會為了“救急”在今年推出了“個人擔保”的信用擔保模式。
“中小企業的資金需求主要體現在固定資金和流動資金上。”許霞告訴本報記者,“其中流動性資金的需求更大。”目前信用擔保協會統計的結果是,近期中小企業的融資的需求還在持續增加,并沒有出現因市場變化而收縮經營的態勢。
如果下半年市場環境繼續2007年、2008年上半年的萎縮趨勢,是否使得信用擔保在珠三角的加工制造業中遭遇更多的風險呢?
“風險一向都存在。”許直言,從行業協會統計數據來看,2007年底162家擔保機構在保余額為392億元,與對應的擔保資本150億相比只放大了2.61倍,擔保的代償率僅為0.37%,“擔保風險度處于十分安全的狀態”。
“政策性的信用擔保可以與區域的產業轉移戰略結合起來。”官維平認為,政策性的信用擔保可以通過融資方向,來指引產業和企業的轉移搬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