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信息協會“信息化論壇”3月11日下午在國家信息中心召開“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座談會。中國信息協會副會長烏家培主持會議。參加會議的專家有:周宏仁、樊綱、王長勝、胡小明、鄧志雄、王一鳴、劉造華、丁彪、梁優彩、朱榮輝。國家信息中心張新紅、中國信息協會聶林海、喬陽參加了會議。周宏仁博士等11位信息化資深專家就如下問題展開討論:信息化能否帶動工業化;信息化怎么樣帶動工業化;信息化帶動工業化過程中可能發生什么問題;為帶動要創造什么條件。
★ 信息化能否帶動工業化
信息化能否帶動工業化,或者說帶動效果如何,效果怎么評價是本次論壇討論的重點,也是當前一個很多人關注的問題。信息化建設投資很大,信息化基礎設施的建設速度很快。但是,信息化的成功率并不非常高,在最近召開的一次研討會上有人披露,ERP的應用75%是不成功的。IT企業宣傳的成功案例總是那么幾個,這種情況引起人們的憂慮。專家認為:中國必須補上標準化這一課。發達國家經過一段工業化的歷程,標準化規范做得好,業務流程是標準化了的,全社會已經完成流程的標準化改造,所以,企業信息化做起來比較順利。我國企業搞信息化要兩步走,第一步是對企業所有業務流程進行一番改造,使其標準化、規范化,第二步再通過計算機把合理化了的東西有效化。
目前,在社會上有一種趕“時髦”的誤區,誰用了計算機誰就趕上了“時髦”,沒有用計算機被看成落后。但是,誰都沒有好好算一算,用了計算機會產生多大的效益。而我國體制的因素為這種趕“時髦”沖動推波助瀾。電子政務工程完全由政府財政撥款,花錢不心痛;企業信息化申請國家貸款,投資沒商量。現行的體制使信息化中成本計算的動機發生了扭曲,我們應該杜絕這種趕“時髦”盲目投入信息化建設的不良傾向,在立項時必須經過嚴格的論證和核算。
盡管信息化成功案例不是很多,但是,確實有那么一些案例使我們看到信息化給社會給企業帶來的看得見摸得著的效益。有專家認為,反拍賣采購技術可以找到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破題之解。該技術通過應用互聯網,很好地改變了過去采購過程中信息不充分、不對稱、不透明帶來的種種問題,可以最大限度地幫助采購者充分地在網上發現賣主,并通過引發賣主之間的激烈競爭有效地發現賣方集體的成本區間,同時有力地變革采購流程,減少采購中的腐敗行為,從而極大地降低采購物品的價格,促進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和制度創新。天津科隆公司應用反拍賣采購技術每年為企業節約2.2億元,信息化工程的效果證明原來壟斷采購市場的那幫人是很丑陋的。科隆的采購管理進入了非常簡單、非常高效、非常透明的新時期。
★ 信息化怎么樣帶動工業化
這是一個倍受關注的焦點。對于這個問題,有專家認為,嚴格的說,工業化是工業革命以后社會經濟的動態變遷過程。18世紀后期,蒸汽機發明后提出了工業化的概念,那個時候的工業化實際上是機械化的工業化;19世紀,電的發明,開始了電氣化的工業化;到20世紀中期,控制論與工程控制論、自動控制論的問世,世界進入了自動化的工業化時期;現在搞的是信息化的工業化。世界工業化的發展史證明,工業化的內涵隨著新技術的出現總是在不斷地發生變化的。
也有專家認為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核心概念是它能降低各行各業的信息成本,大大提高政府和企業整合資源的空間和能力,是傳統產業和信息產業有機結合的過程,使傳統產業在這個基礎上更有競爭力。同時,信息化的工業化與傳統的工業化相比又不是簡單的降低成本,這里面有量變到質變,實際上是一場革命。我們要對信息化有一個正確理解,有三種觀點都是誤事的:
1工業化還沒有完成搞什么信息化。這是用工業化來否定信息化。其實兩者沒有矛盾,信息化本身也是為了工業化。我國在新中國成立后開始工業化,目前這個過程還沒有完成,我們的任務是要實現第二次跨越。 現在不是要不要信息化的問題,信息化不是萬能的,但是沒有信息化是萬萬不能的。
2現在都已經信息化了,工業化就不用提了。我們不能把信息化與工業化對立起來,換句話說,現在要搞的工業化是信息化的工業化,用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也可理解為用信息化帶動國民經濟發展,是實現信息化的工業化,這是目前時代的特點,也等于現代意義上的現代化。
3我們已進入了信息社會。這是把信息化夸大化了。其實,我們說信息化社會還只是一種理想。有了信息化,不等于不要工業化,不要各種物質的生產。有了信息化只是使物質生產更加便宜、成本更低、更有競爭力,達到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目的。
專家認為,只有選擇“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戰略,把信息化和工業化兩個進程結合起來,才有可能縮小“數字鴻溝”,實現跨越式發展,變挑戰為機遇。可以說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是一種新型發展戰略,也是新時代的唯一選擇。
★ 信息化帶動工業化過程中可能發生什么問題
這里有兩個問題專家們比較關心:一、從理論上推論,信息化節省人力,一部分人要下崗,實現信息化是否會增加失業,信息化與就業關系怎么樣;二、信息化和農業關系問題,信息化怎么樣使農業實現現代化,進一步解決農業發展滯后問題。
專家認為,信息化到底是不是會影響就業,從美國的經驗來看,90年代的新經濟時期,由于信息技術的發展,美國的失業率非但沒有升高,還有所降低,是美國歷史上失業率最低的一個時期。這是因為信息化不是只產生失業,還產生就業,實際上是全社會產業結構的調整。我國要搞信息化,肯定不是買一個信息化進來,一定要建立自己的信息產業、信息服務業、內容服務業,這樣就會創造一大批就業機會,一定會帶來全社會產業結構的調整,使我們在更大范圍內協調資源,結構調整中出現的就業難問題就會得到解決,可以肯定地說信息化不會提高失業率,而會增加就業機會。
我國有勞動力成本比較低的優勢,如果我們的企業成本由于應用了信息技術而降低,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使我們的競爭力更強一點,我們就可以從世界上拉來更多的制造企業到中國來建廠,使我們的就業占世界工業就業的份額更大一點。我們要做的是要通過信息化創造更多就業崗位。
發展是硬道理,解決就業問題更主要靠發展經濟。據測算,如果GDP每年以7%和8%的速度增長,到2010年,兩者就業人口之差為5000萬。如果GDP增長7.5%,到2010年第三產業就業比重能達到37%左右。要想從根本上解決就業問題,還得發展經濟。未來10年保持GDP增長7.5%是可能的。
美國只有2%的農業人口,而我國差不多有50%的農業人口。美國實現了農業工業化,但是,我們還沒有做到這一點。信息化與農業的關系,只能是在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過程中促進農業的工業化,信息化對農業的影響主要是信息服務,在農業工業化過程中,很多問題還不是用計算機所能解決的。
★ 為帶動要創造什么條件
專家指出,生產關系與上層建筑怎么樣改革關系重大。制度因素、政策因素、法治因素還存在一些問題。現在推動信息化多數是由上而下實現的,怎么樣使信息化由下而上,要企業自己愿意搞信息化,這樣信息化才能搞好,信息化才能帶動工業化。
目前,我國的軟件產業規模還不夠大,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家級軟件產品并不多,適用的標準化軟件也少。大家搞軟件都是差不多的,企業信息化所用的標準不盡相同,統一制定標準對企業信息化建設會有很大的推動作用。
上面各級政府部門,如稅務、銀行等,每個部門都要企業去買他們的專用軟件,由于這些軟件不是通用的,又沒有接口,為了解決接口問題,企業要付出很大代價,實際上給企業增加了負擔。還有些部門強行向企業推出他們的專用設備,有些設備一個月可能就用一次,大部分時間都閑著,這一切都阻礙了企業的信息化建設。不能強求企業去做某項信息化建設項目,企業沒有這方面的需求,強迫企業去做肯定做不好。
咨詢企業進入信息化過程是信息化發展的一個趨勢。人才和專業化是信息化咨詢企業的優勢。國外咨詢公司在中國的本土化已經非常強,他們通過企業內部各種渠道掌握企業的問題,也可以不擇手段花重金從企業挖走業務骨干,以豐富咨詢企業的人力資源。但他們手里的很多工具是對多方面優點的集成,可用來為企業信息化服務。
關于生產關系與上層建筑的改革,專家們認為,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是一場革命,必然會引起生產關系的變革。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相結合,以網絡為依托,構成了新的,最活躍的生產力,它正在推動經濟結構的調整,引發政治和經濟體制的變革。先進的生產力,必然會有先進的生產關系與之相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