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2年開始一直“皇帝女兒不愁嫁”的無取向冷軋硅鋼片賣方市場格局終于結束。自今年二季度以來,其市場行情一瀉千里,全線回落。
近半年來,無取向硅鋼片幾乎持續下跌(其間有的鋼廠多次下跌出廠價,也有個別鋼廠僅跌了一次價),也未能改變市場價與出廠價的“倒掛”,使流通商經營風險不斷加大。以9月20日為例,國內幾大鋼廠生產的“50A470”市場主流價為6700~6900元/噸左右,“50A800”主流價為5800~5850元/噸上下,受買漲不買落心態影響,下游采購是“用多少、買多少、上午買、下午送”初步形成了買方格局。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之所以出現這樣的行情,首先是因為市場有效需求出現了減弱的跡象。隨著宏觀調控的深化,國內固定資產投資過熱受到了一定的抑制,人民幣升值2%對電機、家用電器出口也產生了影響。今年以來,國內生產中小型發電機企業未能盼到去年“火爆”的行情。因柴油幾次價格上漲,柴油發電機組自發電成本上升,造成國內生產發電機企業任務不足,對冷軋硅鋼片需求下降,如某公司上半年月平均消耗硅鋼片約800噸左右,下半年每月僅消耗在500噸上下,減幅達35%~40%;有的與轎車配套的微分電動機,因轎車增幅減小,有的生產轎車配套微分電動機企業,只能將鋼廠直供的冷軋硅鋼片堆在倉庫內待用;國內部分電動工具出口受阻(原因是有害物質超標),弄得有的生產企業不敢接出口訂單,這對冷軋硅鋼片需求也是一個制約;下半年以來,有的中小電機廠訂單也在減少,由于是“以銷定產”排產減少,月產值也在下降,有的生產廠月產值下降而達40%,這對硅鋼片需求也有一定的影響。
買方格局的初步形成的另外一個原因是國內冷軋硅鋼片產能大幅上升。今年1~8月國內“四大鋼廠”共生產冷軋硅鋼片126.89萬噸比去年同期凈增43.44萬噸,增幅高達52.06%,特別是中低牌號產能占有相當比例,使市場上可供量相當充沛,競爭更趨激烈。
信息來源:中國工業報